低干擾賞螢|坐等地上的星星

採訪報導

春末夏初,螢火蟲為台灣郊野妝點著最美的夜色。寧靜的夜,欣賞點點螢光,是人們愉悅的體驗,對螢火蟲來說卻是挑戰。在公共場域的自然環境,想賞螢,又怕打擾螢火蟲,可以怎麼做?

四月底、五月初的夜晚是涼爽舒適的。不經意間,點點螢光緩緩從幽暗處飄了出來。非科班出身的陳燦榮,原本的專長是蝴蝶,年輕時發現台灣螢火蟲的資料非常少,轉而投入研究,他經常一個人在夜間,拿著材質特殊而不會傷害到螢火蟲的網具,進行調查。

螢火蟲成蟲只吸食露水或花蜜。

螢火蟲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幼蟲吃蚯蚓或蝸牛,羽化後的成蟲只吸食露水或花蜜,這個階段螢火蟲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伴侶。陳燦榮說,在飛的螢火蟲99%都是公的,雌蟲有的不能飛,有的可以飛,但是因為要產卵,肚子要負重所以不想飛,都躲在植被下層。

螢火蟲專家陳燦榮表示,看到在飛的螢火蟲,99%都是公的,因為雌蟲有的不能飛,或是因為要產卵,肚子負重不想飛,都躲在植被下層。

有植被的邊坡或路面,是雌蟲的活動區域,容易被遊客誤踩。其實賞螢是需要空間規劃的。陳燦榮表示,理想的生態旅遊所使用的空間場域,規劃分成三個區塊,觀賞區、保護區跟緩衝區。這在私人農場容易落實,但在自然野地,往往無人管理。

遊客賞螢時,容易誤踩棲息在路面邊坡植被裡的雌蟲。


延伸閱讀》微光世界-螢火蟲大復育

包了紅色玻璃紙 不同手電筒干擾程度有差別

長期參與螢火蟲復育的吳加雄博士表示,現今的白光LED燈,大概要用四層的紅色玻璃紙罩在手電筒上,才能有效減少藍光。

南投縣魚池鄉有處賞螢秘境,每年初夏吸引許多遊客到來。為了抵達這個秘境,天色越暗,越多遊客走進產業道路。因為道路寬度足夠,加上附近露營業者引導,比較不會有遊客踩踏邊坡或闖入核心棲地的情形,前來的遊客也會以包上紅色玻璃紙的手電筒來照亮路面,但紅光,就能降低對螢火蟲的干擾嗎?

長期參與螢火蟲復育的吳加雄博士,從光的波長來分析。他表示,傳統鎢絲燈泡手電筒,波長是偏黃、偏紅的,加上紅色玻璃紙就非常有效。但是現今的白光LED燈,大概要用四層的紅色玻璃紙罩在手電筒上,才能有效減少藍光。過強的人工光源,比螢火蟲自身的光還要更亮的時候,的確會干擾到螢火蟲的交配,甚至會讓螢火蟲想逃離那樣的現場。

延伸閱讀》守護戰地夜珍珠|不讓馬祖雌光螢消失

基隆鳥會推新賞螢模式 還想推自治條例

為了減輕對螢火蟲的干擾,基隆市七堵區的友蚋社區,設計「坐著賞螢」,讓參加遊客坐下來,靜靜欣賞著漫天飛舞的螢火蟲 。照片提供/沈錦豐

想減輕對螢火蟲的干擾,基隆市七堵區的友蚋社區嘗試坐著賞螢。穿越採煤礦時期留下的隧道,讓遊客拿著椅子在隧道口坐下,眼前蜿蜒的步道引導視覺,這條小徑從前是礦坑工人行走的路徑,後來旁邊開闢了產業道路,漸漸的,用路人少了,干擾也少,加上旁邊有野溪與天然植被,因而成了螢火蟲秘境。遊客在天黑之前就定位,等待天色漸暗,主角上場。

不往裡面走,就無需打開手電筒,避免光的干擾,避免踩踏到雌蟲,也減少遊客因為路面濕滑而跌倒的風險,對螢火蟲與遊客都好。

在公開場域想落實這樣的模式,沈錦豐認為,需要社區居民就近守護,以及公權力的支持。因此基隆鳥會進駐後,整理當地礦業遺跡資源,培訓社區解說志工,規劃遊程,希望藉由賞螢來活絡地方,同時也計畫推動賞螢自治條例。

基隆鳥會理事長沈錦豐表示,基隆鳥會進駐七堵友蚋社區,除了進行螢火蟲生態調查及復育,透過賞螢來活絡地方外,也計畫推動賞螢自治條例。

點點微光在眼前飛舞飄蕩,這不只是一種娛樂,每次與螢火蟲的接觸,也可以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在下一個螢火蟲季到來的時候,天黑前提早到達賞螢地點,保持安靜、不要開燈、不要踩踏螢火蟲棲地,讓我們學習以最小的干擾與螢火蟲相會。

集數
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