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的台北街頭,到處都能看到新穎的樓房,但一進入台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時光開始緩慢。在這個空間裡,建築物是說故事的高手,透過一磚一瓦,剝皮寮的過往,就活了起來…
昔日的剝皮寮,緊鄰淡水河支流,從淡水河南上的小販來來往往,來到這裡稍作休息,把貨物整理整理,就準備送去內地販售,小販多了,周邊小店舖也跟著興起,形成熱鬧的市集。
西元1988年日本政府徵收剝皮寮,做為老松國小擴建地,當時引起非常大的抗爭,沒有想到被限建之後,反倒有了新轉機。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和居民,發現這片的歷史聚落如果保存下來,將會更具時代意義,加上老松國小就讀人口下降,於是在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剝皮寮走向歷史街區的保存,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重建後的剝皮寮,吸引了許多遊客拜訪,成為新興的觀光景點。
在剝皮寮的東側,台北市教育局成立了鄉土教育中心,和老松國小共用校地。不同於其他學校,老松國小的學生每天和歷史建物一起上課,間接也讓小朋友對古蹟產生興趣。
剝皮寮的成功經驗,讓萬華區公所對未來充滿期待,萬華區長認為,可以藉著剝皮寮帶動週邊發展,於是也展開相關的規劃。現在來到剝皮寮的遊客,有老人追尋回憶,有年輕人探求過往歷史,保存老街聚落,也等於是留下一段歷史空間,讓我們有機會與「從前」相逢。
而另一處的老街,還在重建中。
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修復工程的,是位在台北縣的深坑老街,預計在年底完工第一期工程,他們想要恢復的是,從清代以來就保有的舊街形式,老街上屋況最好的,是三棟相連的德興商號,經過百年歲月洗禮,還是能看出用材講究、雕工細緻,百年前的氣派軒昂顯露無疑。但在時間侵蝕下,屋宇毀壞、市容變得雜亂無章,日漸商業化的趨勢,更讓老街逐漸變了樣。
於是,修復團隊決定替老街創造新生命,也要找回老街的文化價值。現在到深坑的遊客,大部分都是吃完豆腐就轉身離開,來不及認識這條老街的歷史,當老街復舊完成,更多的人就能藉著建築物來認識深坑真正的文化內涵。從昔日的茶業、藍染到熱氣騰騰的豆腐,深坑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聚落呈現了不同面貌,未來重建後的老街,也將有新的故事不斷地加入。
然而,位在台中市樂群街,這一群日式宿舍還在等待,誰能替他們寫下故事?在日本撤退之後,這一批日式宿舍群,繼續提供給警察局做為宿舍使用,日式建築習慣在屋前種樹,因而形成了一條綠帶,濃密的樹蔭裡,有一棵特別需要仰頭看的老榕樹,見證百年來世代的交替,目前老榕樹和樂群街48號的房子,在文化局的規劃裡,是確定會保留下來,但是保留範圍多大?會留幾棟?都還沒定數,但行政程序的緩慢,老屋繼續敗壞,讓附近居民的衛生、治安上有所疑慮。
幾起意外火災的發生,更讓人擔心政府保存的速度,會不會來不及?雖然破壞的不是主要保存的老屋,但是也讓人捏把冷汗,就連公有地上的歷史建物,都存在著這樣的危機,更不用說私人建物想要在繁華的市區保存下來,會有多麼的困難。
等待新生的台中市樂群街、正在重建的台北縣深坑老街,都期盼能夠像台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老街一樣,重現風華。
這三條老街的故事,都是那個年代的縮影。一座美好的城市,並不光是新穎豪華的建築,而是有更多新舊交替的元素。尤其,隨著都會型態變遷,昔日繁華的老街,可能會沒落,也可能會產生新用途。
這些老聚落的存在,讓忙碌的城市有了呼吸的空間,也讓我們看見發展的軌跡,我們的城市因此顯得更加豐富而多元,也更加的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