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眷村的舊日時光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陳添寶 陳志昌,剪接 陳志昌

荒廢的虎尾眷村,人去樓空的光景,已經讓人開始遺忘,這裡曾有的歷史。但是,曾經在這片土地來來去去的居民,希望保留這片空間,重現過去的故事,豐厚台灣的歷史記憶…

一群中年人,踏入荒廢三年多的雲林虎尾鎮建國眷村,熱切地探訪這片,他們從小生長的家園。他們回憶小時候,最喜歡到地下通訊所內探險,成為孩童們試煉膽量的地方。現今,點燃火把,重回三十年前玩著躲貓貓的地方。

在探索的過程中,走入狹窄的廊道,突然碰上蛇,引起大家的驚動,他們十分感傷,沒想到經過多年荒廢,原本熱鬧的家園,已成生態的田野。

雲林縣虎尾眷村,前身是日本海軍航空隊虎尾機場的軍眷宿舍。國府遷台之後,接收虎尾機場,並且將分成四區的日本軍眷宿舍,設為建國一、二、三、四村,作為國軍居住的房舍。

測量統計後的房舍,接收人員快速進駐,居住情形相當混亂,許多人將原有的大型營房,利用木板隔成小間,成為最初的居住處所。經過數十年,人口不斷增加,眷村的居民,在日本舊有建築上,不斷增建房屋,於是形成大型營房外,緊附著一棟棟小宅的特殊景觀。眷村居民回憶,一棟大營房外,覆蓋著二十幾戶住宅。

由於位於農業區內,虎尾眷村雖然住著外省族群,但是生活型態和台灣農村相似,村子裡的孩童,也會搶甘蔗嚐甜頭。隨著時代變遷,曾經住滿上千人的眷村,建國三、四村,改建為學校與監獄,建國一、二村也面臨改建,居民紛紛搬遷,眷村開始荒廢。

荒廢後的虎尾眷村,在許多學者的查訪下,發現眷村保留著許多日本時代的建築,從寬廣的大型營房,到高聳的機槍高塔,甚至龜堡型的防空洞,形成一種歷史重疊的現象,在台灣眷村文化中,展現眷村形成的原始樣貌。

部分搬遷後眷村居民,知道眷村可以爭取保存,於是展開行動,希望外界關心建國一、二村的未來。在雲林縣政府的協助下,努力進行眷村的文化資產保存行動,高丹華協助居民進行保存,透過舉辦參訪行程,來介紹虎尾眷村。

特別的是,虎尾眷村的文化保存,並非只針對單一眷村文化,而是探索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故事,讓一個空間重現多層次的文化樣貌。

透過歷史追尋,發現虎尾眷村的土地上,在日本人來到之前,曾經是台灣農民的家園,日本人為了建設機場,駐守軍隊,強迫當地居民遷村。當時擔任保正的林木墻老先生,回憶過去那段歷史,當時被迫遷離的居民,在日本政府安排下,遷往附近的新吉里,居民挑好時間,趕著牲畜、帶著家當,將十多棟竹篙厝的房子,以人力移動搬遷,整村浩浩蕩蕩,遷往新家園。

在雲林科技大學劉明俊老師的協助下,他們追尋這段歷史,並且透過歷史的重演,喚回這塊土地上的記憶。他們找到一位建屋老匠師,重新打造一棟竹篙厝,並在虎尾眷村的土地上,重新組裝起來。

在全國古蹟日活動中,當時被迫搬離的新吉里民,回到虎尾眷村,眾人合力搬起象徵的竹篙厝,抬回現今的家園,讓一個土地的故事,終於圓滿。

從早期農村、日本營房到國軍眷舍,虎尾眷村以一種歷史不斷回溯的方式,讓人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瞭解它的繁華與落寞。未來,虎尾眷村尋找保存的可能方式,並且也嘗試創造新的生命,為這塊土地,注入新的歷史。

當一片荒廢的眷村,歷史的故事,開始在靜默的空間流轉,一切都鮮活了過來,它不再是沈寂邁向死亡的空間,而是在記憶裡,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以豐富的態樣,展現迷人風華的舊日時光。

集數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