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層樓仔傳奇|修復台南林百貨

採訪 陳佳利 郭志榮,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忠峰

台南市街區,散佈著充滿時代記憶的歷史建築,一座全台唯一的日治時期百貨大樓,林百貨。歷經三年多的修復工程,即將以獨一無二的面容,再次與城市歷史接軌…

當都會中高樓林立,讓人幾乎要忘了,曾經,城市裡大都是低矮房子。

日治時期,台南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1932年,台灣最早的五層樓建築,就出現在這裡,它是老台南人的共同記憶,林百貨。它擁有全台第一座電梯,開創那個年代,垂直移動的新形態。「我那時候有去坐流籠(電梯),一樓坐到五樓,很開心」。八十多歲的台南市居民周慶忠想起林百貨,一臉笑意。



林百貨揭開台灣走向富庶的序曲,1945年,繁華的篇章卻被硬生生打斷。3月1日,美軍發動空襲,在台南上空投下多顆炸彈,其中一顆就擊中林百貨。牆壁上數不清的彈孔,見證了那場猛烈的轟炸,林百貨的命運也急轉直下。台鹽製鹽總廠、空軍供應司令部、警察單位先後進駐,1986年保三總隊撤離之後,大樓幾乎成了廢墟,一片低迷。

破落、斑駁,當年的繁華已經很難從死寂中記起。林百貨位在台南市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叉口,日治時期這一帶稱為「末廣町」,日本人希望打造比美東京的新銀座,位在道路交叉口的林百貨,是整排市街的第一棟建築,由梅澤捨次郎設計,日本人林方一先生家族經營。當時,林百貨就代表著流行與新潮。



台南市政府文獻委員鄭道聰說:「這裡有辦很多促銷活動,比如兒童節的時候, 會從樓上撒小禮物或小糖果下來,很多人會趕來湊熱鬧。那時有句諺語:戴草笠坐流籠,很多鄉下人會來台南市,就是要來買新穎的生活用品,品味這裡的生活樂趣。」

屬於府城的甜美往事,能不能再次回到城市記憶?2010年,一項由文建會與台南市政府合資的修復計畫,將再次改寫林百貨的命運。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暨林百貨修復計畫主持人徐裕健表示:「這上面有很多人殘留的記憶,要利用修復,讓記憶重新活回來。」



修復,不但要找回當時的水準,還要讓建物配備,走向未來該有的堅強。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技士吳坤明表示,從天井、一樓到四樓的牆壁,都有用鋼構來補強。

要將頹圯的老建物回歸原始風貌,絕對比新蓋一棟大樓要困難得多,尤其,林百貨在當初闢建時,採用了非常先進的工法與細緻的建材,透過大量使用溝面磚、磁磚、洗石子牆面、磨石子地板等元素,來烘托建物折衷主義的空間氣氛,想把感覺找回來,就必須人工操作。許多元件,現在已經沒有生產,必須重新開模或想辦法仿製,造成時間與經費的雙重考驗。修復過程緩慢耗時,想要的是對美學的堅持。

古蹟修復,也是一次向過去學習的機會,除了細部工藝,在大結構的部分,也能讀到當年建築師,對建物長久性的思考。徐裕健指著梁柱說:「當初設計的梅澤捨次郎,把鋼結構做成仿石材結構,這個樣子根本是石材結構的感覺,新藝術的運動,造型力學全部都有。以前的建築師有力學觀念,也有美學觀念。

參與電梯工程的許協整,對於八十多年前的建築團隊更是佩服。「一支導軌接近五米,超過一百公斤以上,很難想像當時只有人力搬運,是怎麼做到的。整個建築結構很接近現代,牆壁硬度還是很夠,可見當初蓋的時候,強度跟持久性都考慮進去了。」



一棟古蹟建築,彷彿一本3D歷史書,要翻開來,才能知道它的內涵,修復工程必須透過拆解,來解讀當初修築時的工法,往往有許多出乎意料的艱難,對建築團隊來說,再複雜的工法都能克服,最難面對的關卡,卻是現行的法規制度。

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暨林百貨修復計畫主持人徐裕健表示,古蹟修復是特殊工程,可是公共工程委員會所頒佈的單價、施工規範,都是現代工程,並沒有為古蹟工程作配套,造成許多行政上的困難。

一千多個日子過去,修築團隊熬過了制度上的艱難,撐過了仿製構件的煎熬,洗去了掩蓋林百貨的塵埃。現在,林百貨光潔如新,走上前去細看,卻是修舊如舊。台南市文資處處長林韋旭說,這次的修復,要帶給市民歷史新風貌,同時希望這些工法傳承下來,延續老建築的生命,更要延續先人的技術智慧。



台北市的菊元百貨拆除之後,林百貨成為全台僅存的日治時期百貨大樓,如今硬體修復完成了,當年的生活文化能否在這重現,延續「五層樓仔」的傳奇,將是下一階段的歷史保存考驗。

地點
集數
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