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深山竹雞、環頸雉、藍腹鷴,這些從平地到高山的「雞」,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動物了,不過千百年來,我們與牠們的互動模式也一直改變著,這些改變,帶給我們的警惕又是什麼呢?
蛋雞
人類從圈養的互相依存,取其卵,過去曾經是如此珍貴,但卻因為人類的不滿足,用集約式的量產,改變了牠們的生活習慣。從出生起就在狹小的籠子裡,下著蛋,一直到沒了產能,被丟棄。居住在高雄的楊環靜,從蛋雞場救出了幾隻雞,正用一種將雞轉換成為寵物的方式,意圖改變現況。
環頸雉
這一類在鄉間很常遇見的雉雞,叫聲嘹亮大家都叫牠「啼雞」,由於人類的生活耕作環境與牠們重覆性極高,經常危害農作物,被捕獵的情況時有耳聞,數量驟減。在花蓮,有一群人,正在改變與環頸雉的相處模式,從繪本製作的教育模式,一直到分享農作物的概念與牠們共存,如今這樣的鄉間邂逅天天上演著。
藍腹鷴、深山竹雞
生活在高山林地的藍腹鷴與深山竹雞,一直以來都是獵人的囊中物,在山區有人類活動的區域中,牠們的數量甚至一度驟降。諷刺的是,生態旅遊方式導入山區,過去這些裹腹的雞,成了支持山區經濟轉型的物種,他們用贖罪的方式,挑著水,提供給牠們,一步一步的希望恢復過去的榮景。
劉啟稜
參與影像工作已經20年,皮膚黝黑的他,出生在嘉義阿里山的小村莊。從小與動物為伍。藍腹鷴曾經是他桌上的佳餚、犬隻是協助他獵捕的幫手,而馬則是他早期深入中國大陸邊疆拍攝時,往返不毛之地的交通工具。
萌生拍攝這系列影片中的犬、雞、與馬,有著自己心中的那份愧疚、熟悉感,以及對於動物相伴的嚮往。而當靜靜觀察牠們的處境後發現,人類對動物的行為,都反映出自己的內心。有丟棄的醜陋、有溺愛的強迫,與控制的慾望。於是想從不同的視角,更低的姿態,重新省思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