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基隆漁港碼頭邊,漁工們忙碌地卸下一批批漁獲,魚販來到這裡買剛下船的海產。這些冷凍漁獲中,只有四成是賣到市場或海產店,其他六成以上都是廉價雜魚,只能賣給加工廠商,做成魚粉或養殖用的飼料。
無魚之島是如何形成的
台灣沿近海魚類多達一百多種,近年來漁業資源銳減,但大多數漁獲卻沒有被好好利用。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長白尚儒感嘆:「所謂無魚之島,不盡然是漁民把魚抓光,而是我們浪費了很多魚。」
白尚儒生長在基隆,從小跟著父親釣魚,回想小時候在漁港邊,常有整群海鳥追逐魚群,如今魚群銳減,海鳥也是零零落落。為了挽回心中曾有過的海洋,他在網路上建立永續漁業討論平台,串連消費者、漁民、學者專家。2017年成立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許多漁民加入成為推動永續漁業的生力軍。
推動永續漁業 消費者是重要推手
推動永續漁業除了漁民本身的意願,消費者的力量也是關鍵。台灣雖然是海島國家,但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周遭有哪些魚,也不太懂要怎麼料理。為了讓民眾知道怎麼吃魚,對海洋生態才有幫助,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食魚教育課程,教大家辨認魚種、漁法和料理方式。小型、洄游性魚類,像竹筴魚、沙丁魚、秋刀魚,因為數量比較多,是比較建議食用的魚種。
好好對待每一條魚
除了辨認魚種,食魚教育課程也教民眾怎樣處理魚才能保有鮮美。也許你會奇怪,一條魚新不新鮮跟健康有關,但是跟漁業資源的永續,又有什麼關係?海科館博士廖運志指出,漁獲的鮮度跟漁法有很大的關係,以底拖網為例,魚在網子裡停留時間較久,新鮮狀態當然不如一支釣等漁法。另外根據研究,拖網的混獲比例高達五成以上,往往造成資源浪費。
白尚儒也認為,台灣漁業過去只追求數量,在提升魚貨品質與附加價值的努力上,還相當落後。以竹筴魚來說,大量捕撈一條價格僅二三十塊,還常被當成下雜魚,做為養殖飼料。但是在日本用一支釣釣上來竹筴魚,在船上立即放血處理,只要保鮮得宜,價格可能是台灣的十幾倍。當魚的附加價值提高,漁民少抓一些魚,還是可以維持生計。
參與永續食魚課程的爸爸媽媽,將竹筴魚肉切下,小孩仔細挑刺,原來竹筴魚也可以做成美味生魚片。白尚儒笑說,好好對待一條魚,你才可以認識牠真正靈魂的味道,而這個好好對待,不只是漁民的責任,也是消費者的責任。
食魚教育不只在都市,也延伸到產地。花蓮七星潭沿岸的定置漁業,日治時期到現在有近百年的歷史,魚網固定在海中像一層層的階梯,魚群可以游進去也可以游出來,是相對比較友善的漁法,捕獲的魚也以洄游性魚類居多。
定置漁場也成當地景點
定置漁場第二代老闆黃建衛,回想小時候颱風過後,許多漁民都會來岸邊撿被浪打上來的魚蝦,現在這種景況已經消失,漁獲量逐年下滑,業者必須尋思轉型之道。
黃建衛的表妹黃紋綺,大學時念海洋管理,因為對海洋的熱愛,畢業後回到家鄉,希望替傳統漁業帶來轉型活力。黃建衛曾去花蓮的國小上課,問學生午餐都吃什麼魚,學生的答案卻是喜相逢這些進口魚,他心頭一沉,自問,每天捕撈這麼多魚,為什麼當地學生卻吃不到,也不認識?
定置漁場的漁獲,大部分都送去做成各種加工產品,一般市場很難買到。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花蓮近海的魚類與漁法,黃紋綺與賞鯨船合作,遊客出海不只賞鯨,更會到定置漁場附近,近距離觀察漁民的作業方式。
收網結束,接下來就是漁人的衝浪秀。漁獲被吊掛到膠筏上,沉重的魚網一放上去,海水立即淹過膠筏,漁撈長看準時機衝回岸邊,這些都是靠幾十年經驗與技術的累積。
除了現場體驗漁場作業方式,業者也提供新鮮的魚,教民眾怎麼料理。黃建衛勾勒起心中的願景:「我們希望食魚教育能讓更多人認識魚,一起推動永續海鮮、友善海洋」。
七股潟湖 得天獨厚的養殖環境
不只是野生魚類,養殖水產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文蛤是對環境比較友善的水產,台南七股是文蛤養殖重鎮,很多人不知道,七股的養殖環境其實很特別。潟湖的養殖環境得天獨厚,純海水養殖,不用換水也不用水車打氣,養殖密度只有雲林、彰化的四分之一,養殖時間長,成本也比較高。
成大畢業的三個年輕人,來到七股想為漁村發展做些事,他們看到七股文蛤養殖方式天然友善,在市場上卻沒有鑑別度,也不見得被消費者了解,於是與漁民合作設計各種體驗課程。
從野生魚類到養殖水產,到底什麼該吃?什麼應該少吃?2012年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曾出版海鮮指南,將海鮮分成綠燈、黃燈、紅燈等三種,2018年重新修訂,鯖魚因為漁法問題,從綠燈改列為黃燈。目前正當產季的花蟹、三點蟹等屬於黃燈,要大快朵頤前,恐怕得先想一想。修正的海鮮指南中也特別強調,沿岸各種珊瑚礁魚類,都是紅燈物種,要避免食用。
延伸閱讀》餐桌上的海洋|永續海鮮該怎麼吃
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的魚,從綠燈改列黃燈,甚至是紅燈呢?政府的漁業管理很重要,但在捕撈方式與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前,消費者只能從餐桌上開始改變。台灣人愛吃魚,從產地到餐桌,吃魚這門課,還有許多篇章可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