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小學食魚趣|讓孩子從吃魚中認識海洋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顏子惟 張光宗,剪輯 顏子惟

位在宜蘭縣蘇澳的岳明國小,不但離海洋很近,教學理念也很親海,校方鼓勵小朋友學習駕船,實地體驗海洋的浩瀚。校長黃建榮表示:「讓孩子在生活中了解風險,比完全隔絕在風險之外,更重要。」身在教室也能認識大海,動動手、動動嘴,一口一口品嘗海洋的滋味。

你知道嗎?國小學童的營養午餐,雖然有魚,但是都沒有刺。另外,許多爸爸媽媽擔心小孩被魚刺刺到,會把魚刺挑乾淨,所以很多小朋友是不會自己挑刺的。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認為,孩子的挑刺能力可以被培養,只是大人怕危險,孩子反而沒機會去學習。

校長邀請業者參與,一起推出好魚慢食課程,透過白蝦、鯖魚、白帶魚等六種不同的海鮮,訓練小朋友自己挑刺,也透過海鮮來認識海洋。

「好好吃!」、「骨頭中間軟軟的、這樣一折就斷了。」不只是一頓午餐,也是一場餐桌上的冒險,低年級的小朋友吃刺較少的魚尾巴,中高年級的小朋友吃刺比較多的部位,老師們也在每道食材上桌前,深入介紹食材的來龍去脈,從生理、生態、資源利用、漁業概況到烹調方式,還會加強說明物種面臨的問題。

負責教導六年級的老師李公元說,為了吃海鮮特餐,水產業者與老師辦了很多場研討會,一面了解海產的特性,一面思考怎麼去教小朋友,整個過程也幫助老師增廣見聞。

列為教材的六種食材,都是野外族群還穩定、不影響物種繁衍或近海養殖的,也是適合冬季食用的種類。飲食是文化的一部分,台灣古早的食魚文化,就藏在閩南諺語裡。像是冬至前後最熱門的烏魚,老一輩會說「冬季烏更勝豬腳、海水烏更勝雞肉」,水產業者徐承堉解釋,意思是冬天的烏魚肥瘦,海水烏魚肉質結實。

一次次的練習,小朋友吃魚越來越順手,接下來還有一項大挑戰,他們即將在台灣博物館的永續年夜飯活動上,當食魚小老師。

徐承堉表示,從自己的味蕾神經,把對食物的認識傳遞到大腦,會在小朋友心裡形成刻印,對食魚教育來說很重要,一定要教導孩子認識跟珍視台灣在地的海鮮。

黃建榮校長認為,讓小朋友實際吃魚、了解魚背後的故事,孩子跟魚之間產生很強烈的連結之後,再談海洋教育,孩子就會更有感。

「我喜歡吃花腹鯖」、「那種魚只有一條“側線”」上完課,全校師生對海鮮的認知都不一樣了。海洋的專業用語,連一年級的小朋友都能朗朗上口。

吃在地、當季的海鮮食材、六堂好吃的課,從發想、實踐到成長,或許小朋友會因此一輩子關心海洋。

地點
集數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