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七萬張照片中,全部累加起來到現在,總共認識八十隻中華白海豚」,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說,近幾年已經有十幾隻很久沒出現,比對後只剩六十六到六十隻,台灣的白海豚族群數量真的很小。
周蓮香教授強調,從2008年到2016年的迴歸曲線分布來看,白海豚數量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保守估計如果每七到十年死一隻,還算安全,但目前的趨勢是每年少一隻,所以危險性是非常非常高。
台灣的白海豚大約分布在苗栗縣龍鳳漁港,到台南北邊將軍港間,生活在水深30公尺、距離岸邊6公里以內的沿海水域,因為十分靠近人類活動區域,因而面臨棲地消失、水下噪音、淡水流量減少及污染,和遭到漁業誤捕的生存威脅。
2008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經將台灣的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的最高保育等級,行政院農委會也在2014年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等四個縣市的近岸區域。
為了推動能源架構轉型,行政院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的占比,要達到20%的目標。其中離岸風電是主要發展項目之一,預估2025年有3GW的裝置容量,可發電約111億度,將分成三個階段來開發,目前已經選定三座示範風場,2015年也已經公告三十六處離岸風電潛力場址,接受業者申請籌設,規定業者必須在2017年底通過環評、2019年底取得籌設許可,來接軌第三階段的區塊開發。
「環境調查不足,暫緩近岸開發」保育團體在環保署前發出怒吼,認為台灣的白海豚已經瀕臨滅絕,政府的保育措施又還沒有啟動之時,離岸風場的打椿、施工船隻往來和未來數百架風機營運時的噪音,將把白海豚逼入絕境。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強調,從香港填海造陸的研究案例來看,只有填海工程和工程船的干擾,沒有打樁的衝擊性噪音,白海豚就已經退到十公里之外的珠江口,而台灣的白海豚將無處可逃。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林子皓表示,國際上越來越重視離岸風機,對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影響,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鯨豚聽力損傷,也會干擾牠的行為,讓牠不喜歡生活的棲地被迫拋棄,其次是遮蓋效應影響鯨豚之間回聲定位的溝通、繁殖和獵食,長期噪音對於生理、免疫也有負面影響。
2016年9月3日晚上,苗栗竹南近海的離岸示範風場傳來巨大聲響,中華鯨豚協會接獲檢舉,開發單位上緯企業在夜間,無法監測白海豚是否在附近活動的狀況下,進行基礎打樁違反環評規範。
光宇顧問公司表示,由於施工過程產生許多困難,導致整個移樁、扶樁、置入海中自沉這段期間,從預定兩個小時延長到八個小時,當天海象狀況又不是很好,重達六百噸重的基樁,如果沒有打入到安全深度,可能危及拖船和上百人性命。
依環評規定,離岸風場在打樁施工時,警戒區範圍內要設置水下聲學監測站,並配備鯨豚生態觀察員在打樁前監測至少三十分鐘,確認沒有鯨豚活動才能夠作業,上緯企業在夜間無法海上監測時施工,暴露無法有效監管施工現場等問題。
環保署邀集相關學界提供建言,希望在離岸風電政策環評中,對開發行為訂出合理且有效的規範。目前環評比照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作法,以一般海豚暫時性聽力損傷TTS的聲曝值180dB為上限,要求警戒區內的聲曝值要低於這個標準,但學界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面對極度瀕危、數量只有六十幾隻的白海豚,應該要有更嚴謹的規範。
由於目前近海生態的基礎研究不足,相對又是生態敏感地區,也有學者建議,未來離岸風場開發應先遠後近,以免造成環境永久性傷害,已經被正式列入政策環評的結論中。
2017年5月環保署召開中能離岸風電開發計畫環評專案小組會議,由中鋼投資主導的中能公司,計畫在彰化南部開發裝置容量約700MW的離岸風場,由於選定的地點幾乎是離岸最近的潛力場址,與政策環評的結論相違背引發質疑。
專案小組召集人張學文認為,雖然政策環評只是建議性質沒有拘束力,但建議能源局還是要考量先遠後近的原則,強調現在世界各國、特別是離岸風電數量最多的歐洲,幾乎都是離岸十五公里以上,很少近到一公里的場址,這對景觀和生態有一定的影響。
台灣第一座在苗栗竹南的離岸示範風場,2017年2月已併聯發電,正式將台灣的風力發電從陸地推向海洋,但是在近海生態調查仍然薄弱,中華白海豚又已面臨滅絕的關鍵時刻,台灣海峽千架風機的綠能夢想,是否會變成海洋生態的惡夢,仍讓人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