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全力現代化的迷思,有如一道催眠的魔咒,讓金門全島陷入發展的狂潮中,金門的舊日風華,漸漸成為照片裡的感傷。面對劇烈的變動,三位金門人開始思考,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如何留下金門最珍貴的事物,尋回漸漸遺失的金門老靈魂。
有人比喻金門的歷史好像一座機場,許多人來了又走,早期移民來過,又下南洋;中期軍人來過,又回台灣,甚至現今行程匆忙的台商,也是當天來、當天走,金門總是很多人經過,卻很少人佇留。
金門駐軍近半世紀,如果說軍人為金門留下什麼,能讓金門人稱許不已,那麼就是撒下的鈔票與種下的樹木。金門與樹木的關係,風獅爺信仰成為最佳見證。根據歷史,金門原本林木茂密,在唐代甚至是官方的牧馬地,但是因為早期移民砍樹造屋,加上鄭成功伐木造艦備戰,金門的樹木日益稀少,失去樹木遮蔽的島嶼,深受風沙之害,於是金門開始供奉風獅爺,祈求平安鎮壓風害。
半世紀之前,當時駐守金門的官兵,為了防範風害以及掩蔽軍隊移動的考量,開始在金門大量造林,在許多地區與道路上,種下耐風寒、耐鹽份的木麻黃,造就金門林木茂密的景致,早期金門人來往各村落的道路,幾乎完全隱蔽在綠蔭之中。穿過林木茂密的道路,半世紀前為軍事考量種下的樹木,現在不是掩護軍車通行,反而變成遊覽車穿梭的觀光景點。
為了因應發展,金門開始重覆過去砍樹的歷史,機場外一條道路的開闢,真正目的是為了建設一個工業區的聯外道路。換句話說,除了道路之外,道路另一側的樹林,也將會完全消失。現在的金門,樹木遮天的道路,其實已不多見,僅剩的幾條綠色隧道,成為特殊的觀光景點。但是為了拓建道路、興建停車場,老樹依然不斷被砍。
馬山聯外道路,原本是條充滿綠意的戰備道路,目前正在進行美化工程,興建道路二旁溝渠,並且加上石板蓋。這樣的美化設計,讓整排優美的路樹,根部遭到切割,雖然採取彎曲繞行的施工方式,但是許多樹根已受到傷害,甚至切割的傷口以水泥敷蓋,這些樹還能不能活,引起當地媒體的關注。
金門解除軍管之後,民間展現自主的活力,但是許多建設在缺乏深度思考下,失去原來的風貌,新房子一棟棟建起來,老宅子一間間倒下去,傳統金門的意象,成為照片裡的特定景點、特定角度,金門失去整體規劃的景觀特色。失去完整的規劃,建築風貌完全改觀,一座座原本充滿歷史感的廟宇,在現代工藝技術下,光鮮的瓷磚取代樸實的顏只磚,甚至以水泥灌漿替換木造結構。一間間存有歷史空間的古宅,環境被整修的像石板陳列架上的玩具屋。
傳統的旅遊方式,在有限時間下趕完景點,遊客只能在特定的地點上車下車,路上的村落錯身而過,金門的印象,變成只是一些觀光景點。這樣的旅遊結構,讓想深入的人無法深入,甚至也讓小小的金門,在旅遊人潮的集中化下,分成繁榮景點與蕭條村落的二個世界。
金門開放十多年,觀光旅遊的規劃,完全朝向大陸型態的旅遊規劃,拓寬的馬路,便利大型遊覽車快速行駛,但是對於一個處處都是景致的小型離島,廣建馬路、快速通過村落,是不是金門最好的觀光設計?
金門的道路密度,在早期軍事的考量下,其實已經過於密集,現今又不斷拓寬、新增,不僅影響金門的旅遊方式,連帶生態上也大受影響。在生態上,金門每到冬季,總是聚集許多候鳥,但是緊密的道路,讓容易受驚的鳥類,棲地遭到嚴重的壓縮。另一方面,為了景觀建設,濕地環境、湖庫系統的人工化、水泥化,造成岸邊寸草不生,完全枉顧生態的保育。
每年十月,精美的海報宣傳金門鳥類生態,塑造金門成為鳥類的天堂,但是深入觀察,卻看見農地旁,一隻隻鳥屍高掛網上的驚悚畫面,金門的生態理念讓人感傷。
其實金門的開發問題,存在生態觀光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衝突中,金門土地分屬國家公園以及縣政府管轄,一邊要建設觀光,一邊要發展經濟,於是價值混淆的衝突,在這塊小小的島嶼充分展現。開放後的金門,一心想追求自己的定位,擺脫過往命運始終受到掌控的悲情,但是如果離開軍事的枷鎖,卻跳不出開發的迷思,金門終究會失去最珍貴的靈魂。
半世紀前猛烈的砲火,沒有摧毀金門的舊日風華,但是現今開發的巨輪,卻悄悄地改造金門的風貌。如果高度的開發,讓金門不再是金門,那麼有誰還會記得,這座在歷史上閃耀著高粱精神的老靈魂。
收到封來自金門的電子信,發出金門呼救的訊息,於是勾起到過金門的記憶,那座海上的美麗島嶼至今是否安好?是否在開發的巨輪下,抱持動人的美麗?於是規劃前來金門,不是美麗景點的介紹,而是深刻地探討金門的發展模式。
如何在短短五天,深刻的拍攝一座島,對於歷史深遠的金門,未免顯得不敬,但是在當地人陪同下,省下迷路的時間,我們看見金門的悲傷。原本計畫僅做現象面的探討,但是卻碰觸到金門的靈魂深處,那是一種愛上卻又氣憤的感覺,為何如此對待一個珍貴的島嶼。當稿子脫手後,覺得總算為金門做了點什麼,但是再去思索,其實還有好多沒說,原來金門的魅力,就是讓人不由自主的愛上,拼命想付出更多。金門,風獅爺,那黃昏底的馬背山牆,去過的魂就回不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