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熱門事件

灣裡與二仁溪|台南灣裡的廢五金時代

2008-05-12

談二仁溪沿岸的廢五金、熔煉業,就必須提到一個村莊─灣裡,它的發展與二仁溪的生命息息相關,在極盛時期,一天進口的廢五金高達100個貨櫃,廢五金堆滿了整個灣裡。在村子裡甚至找不到一塊空地,廢五金酸洗或是燃燒產生了各種顏色的煙霧,讓灣裡的天空曾經嚴重到快要看不見太陽。

人鳥共和|在城市為何會出現夜鷹鳴叫聲?

2008-05-12

鳴叫是鳥類的天性,在清晨聽見鳥語婉轉,悅耳舒服,如果鳥兒鳴叫的時間是在深夜,人們未必就還有欣賞的心情了。平面媒體報導雲林、嘉義、南投、台中等地區最近都出現夜鷹擾民的情況,原本屬於稀有留鳥的夜鷹,為何族群數量大幅增加,而且還往城市拓展呢?

滅農之邦

2008-05-05

當良田不耕種,農民不耕作,會為台灣農村帶來什麼樣的光景?當老農年金、休耕補助、災害救助,成為農民勉強維生的主要收入,台灣農業會是何種未來?一旦農地荒廢,農村消亡,對於整個環境生態,將會帶來何種巨災?當休耕吟唱最後輓歌,望見田荒村毀的滅農之邦。

心田農場的三道難題

2008-05-05

他是一位台大高材生,他有一個美麗的農場夢。他來到鄉下實現理想,但是現實的困境,讓他的夢想面臨考驗。

一條湳仔溝

2008-05-05

如何看一個城市的發展,其實看看河流大概就知道她的脈絡,台灣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之下,許多的溪流都被犧牲了,現在環境意識高升,才開始有人去關愛它,或許有人現在做會不會太晚了,但是只要開始去關心,永遠都不會嫌遲。

請問芳名

2008-04-28

屏東高樹鄉,是三條河流匯集的沖積平原,也擁有灌排設施完善的農地稻田,在發展農業上,高樹鄉佔盡先天優勢,可是,這裡農產品,卻沒有自己的名字。高樹的棗子,是用燕巢名義出貨,滿園的鳳梨,被說成是大樹的特產,而又大又結實的芋頭,幾乎都掛名大甲或甲仙,為什麼會這樣?

喜馬拉雅練習曲

2008-04-28

尼泊爾境內聖母峰基地營的健行路線,是全世界登山者心中的朝聖之旅。當越來越多的登山客進入喜馬拉雅,雪域已卸下它的神秘面紗。這一集帶您走出我們的島,看看觀光對高山環境與當地人的生活產生什麼衝擊,而全球暖化在喜馬拉雅山區又產生什麼樣的危機?(攝/柯金源)

【高山挑夫】雪鄉 雪巴|喜馬拉雅山的子民

2008-04-28

同樣的一條山路,有人抱著朝聖的心情,有人想來度假體驗美景,卻有另一批人,走這條路是為了討生活。在這趟行程中,七個挑夫和我們一起生活了十四天,他們大部分是山區的雪巴族,年紀從十六歲到三十五歲不等,讓我們一探雪巴的故事。

留給水雉一個家|天然棲地因開發日益減少

2008-04-21

台灣的水雉數量一度少到僅剩20多隻,經過環保團體的積極復育,族群數量上升,專為水雉打造的復育區也面臨轉型的契機。究竟園區經營的背後有多少苦楚?當菱角產業沒落,僅有一個13公頃大的人工溼地,能否為水雉的未來燃起生機?我們看見有一群人還在努力,希望能為水雉和牠的鄰居們多爭取一些棲息地。

爲貓頭鷹造個窩|人工巢箱替鳥類留個家

2008-04-21

隨著人口增加,林地開發擋不下,森林一片片消失,樹一棵棵倒下,領角鴞找不到家。

原鄉有機夢

2008-04-21

現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有機產業因此成為新興的行業,到處都可以看到有機商店蓬勃林立,不過每個人接觸有機產業的故事不盡相同,吳美貌遇到人生的重大課題之後,人生就這樣奇妙地轉了一個大彎,冥冥中牽引著她走向部落,走向有機。

農發條例發了誰?

2008-04-14

每次從台北往南部走,回到中南部的鄉村,總會看到許多的稻田,尤其到了收成的季節,滿滿的稻穗,隨著風擺動,真的可以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不過,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農村風景,已經開始改變了,要談農村的改變,就必須來看一下我們的農地政策,原本農地就應該做農業使用,不過早在13年前,就是1995年,政府第一次提出了農地釋出方案,許多農地變更作為工業使用,或者成為住宅用地,到了2000年,政府又開放農地可以自由買賣,可以興建農舍,去年12月,有立法委員提案,要修改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興建農舍的土地限制,許多人擔心,農地會不會,被大規模開發成為建地,這點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當農地開發的大門一開,會產生什麼樣的利跟弊呢?到底農業發展條例,是發了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