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原生魚種】逆流而上|圓吻鯝魚的生存機制

採訪 柯金源、于立平 
攝影 劉啟稜、柯金源
剪輯 陳慶鍾

新冠疫情,打破了人類世界的運轉,許多活動被迫暫停,但是大自然的律動依舊如常,在宜蘭的龍潭湖,一種魚正在群聚,準備逆流而上,迎向牠們一生中極為重要的時刻.

每年端午節後,宜蘭龍潭湖就會特別熱鬧,黑色的魚群密密麻麻,佈滿湖邊的小溪流,這種魚叫做圓吻鯝魚,圓吻鯝魚是台灣原生魚類,雖然不是台灣特有種,但分布侷限,大概只有台灣北部、宜蘭或是以前在基隆河流域才有,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表示,圓吻鯝魚在台灣可以分為湖泊和溪流兩種不同的生態類型.而湖泊型主要分布在宜蘭地區,因為宜蘭的埤塘湖泊特別多,其中又以龍潭湖擁有最多族群.

生活在湖泊,圓吻鯝魚有一套獨特的求生機制,因為在湖泊繁殖,牠的天敵太多,成魚繁殖後的魚卵,會被其他的小魚給吃掉,所以圓吻鯝魚發展出特別的生態習性,會上溯到山溝,天敵比較少的地方來繁殖。

因為只會憨憨的往上游,容易被捕捉,當地居民都戲稱為憨魚,宜蘭龍潭居民尤德勇回憶說,以前田溝滿滿都是,很小的時候就會抓這種魚來吃,雖然肉質不錯,但魚刺很多,不好食用,所以多用煎的或是水煮。他提到早期農村,有魚吃就很不錯了。

長年關注原生淡水魚生態的曾晴賢教授表示,在湖泊環境裡面,圓吻鯝魚原本可以生存得很好,但隨著外來種入侵,尤其掠食性的魚類,譬如說泰國鱧或是珍珠石斑,甚至把成魚都吃掉了,鯝魚越來越少。曾晴賢也發現受到湖泊的外來種魚類的威脋下,圓吻鯝魚體型趨於小型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宜蘭龍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志文也察覺,近幾年來的氣候異常,讓龍潭湖的溪水時有時無,加上以前保育觀念比較不足,經過調查以後,確實圓吻鯝魚在別的地方越來越少,幾乎要沒有。宜蘭龍潭湖還保有這麼多的數量,應該要善加保育。

於是曾晴賢和龍潭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想要挽救圓吻鯝魚處境,為了防止掠食性魚類來捕食,他們架起大網目網具,讓圓吻鯝魚可以通過,但體型較大的掠食性魚類,包括琵琶鼠、珍珠石斑等外來魚種都會被網住。

然而,不止水裡有掠食者,當山溝水量少的時候,圓吻鯝魚擱淺在山溝,變成夜鷺、小白鷺或者台灣藍鵲的食物。周邊還有流浪的貓也會來吃魚。

目前主要匯入龍潭湖的山溝野溪,多數已人工化,龍潭社區發展協會改造一條已經人工化的小溪流,協助族群上溯拓展棲地,增加繁殖率,同時也可以做為生態觀察魚道;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山溝水量減少的問題,協會志工也以水泥板鋪底,減少山溝的滲漏。

曾晴賢教授的研究團隊,在社區改造的小山溝裡,加入魚骨魚道的設計,利用木條,讓水位提高,流速增加,同時可以形成小漩渦與小水潭,減少鯝魚擱淺的風險。另外也在入水口的地方,製作順利銜接的不鏽鋼魚道,降低鯝魚被攻擊的機率。

危機並未完全解除,在龍潭湖的周邊,有四條比較重要的山溝水源,但是山溝集水區的涵水量逐漸降低,以及被大量擷取利用,曾晴賢團隊又進行改善工程,把魚道再延伸到更上游去,設計管狀魚道,刺激鯝魚的繁殖習性,借助水管內的小激流,逆流而上,期待能夠再增加產卵棲地,對魚類的族群或生命的繁衍更有幫助。

為了增加小溪溝上游的水量,在鯝魚繁殖期間,以農用抽水機,把湖裡面的水抽到上游,再從山溝的上游放流下來,藉著水流循環使用,增加小溪溝的水量,讓魚可以順利到上游棲息跟繁殖,也因為有加大水量的能力,同時可以刺激魚類再上溯。

龍潭社區希望把鯝魚保護下來後,發展出地方特色生態觀光,來吸引遊客造訪,帶動社區發展。對於社區的實質幫助,除了收取導覽費,做為維護園區所用,更重要的是,留下珍稀魚類來讓後代認識,也藉著鯝魚打響社區名號。龍潭社區協會總幹事李志文驕傲的說,去到任何地方,只要講說我們是龍潭社區,我們那裡有一個龍潭湖,大概有50%以上的人都會講說,那裡是不是有一種魚會溯溪?覺得是很大的光榮。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感嘆地說,台灣從治水、利水環境之後,應該回到能夠親水的階段,目前台灣其他的河川、溪流裡面,能夠看到這種洄游生態的可親性是很少,所以非常珍惜這個魚道公園,它的存在特別珍貴。


 

地點
集數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