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月線是阿里山鐵道支線之一,起點於阿里山新站,止於石猴站,全長9.2公里,沿途有二十四座橋梁與十二個隧道,早期是日本政府為了運送砍伐下的巨木而建造,隨著樹木砍伐殆盡,這條鐵路也失去功能。而後在1983年,為了觀光需求,開始使用蒸汽火車載客,當時就造成了鐵路迷的大轟動。
60、70年代,這條路線也是當時熱門的阿溪縱走必經之路,途經阿里山沿著眠月線、水漾森林,一直到南投杉林溪,行走在平均海拔二千公尺的山林間,就像走入水墨畫一般。
而這樣的美景,經歷砍伐、觀光,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到了1999年,有了喘息機會。
九二一地震造成眠月線多處地基受損,好不容易修復,才短暫恢復通車,又遇上八八風災,鐵道再度損毀,有關單位經過評估,決定暫不修復,讓它沉睡在這片山林間。現在因為山林旅遊興起,再加上疫情因素,再度掀開了眠月線的神秘面紗。
經過崩塌路段遇到的第一個明隧道,裡頭滿是帳篷,有旅遊業者看到商機,在網路招攬旅客,打出包吃包住輕便旅遊的口號,來報名的大多是登山新手。眠月線中段屬於一葉蘭自然保留區,只要途經這段,就必須申請保留區進入許可證,每天管制人數五百人,超過就必須抽籤。景點爆紅,越來越多遊客想來探秘,部分遊客的不當行爲,也對環境帶來衝擊,隨處可見的垃圾、排遺,是人們留給大自然的足跡。
嘉義林管處在眠月線沿途設置了兩處生態廁所,也把圓鍬放在旁邊,讓遊人掩埋排遺使用,不過遊客的使用習慣,遠超過清理頻度,使得貓坑的氣味惡臭難聞。許多遊客還是選擇在路徑二旁便溺,隨意丟棄的衛生紙,到處可見。
為了解決貓坑的氣味問題,林管處每週都會派志工上山清理。在貓坑旁也放置一大袋木屑,提供民眾使用完生態廁所後,可以掩蓋氣味。為了還給山林原來的面貌,有學校開始推動無痕山林教育,也有人為淨山而努力。
山林開放不只是讓我們走進山林,而是要讓山林走進我們的心,再多的設施,都不及我們從心的改變,開放一年後的眠月線,你期待它變成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