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開發】開薑闢土:新竹尖石水田部落的水土危機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他們為了賺錢,罔顧部落生命,如果來七八百毫米的雨量,我們會跟小林村一樣」站在新開闢的薑田之前,老鄰長邱子茂心情沉重的說。故事發生在新竹縣尖石鄉的水田部落,由於人口老化,就業機會稀少,部分居民把地出租給外地人,來賺取微薄的租金。不少外地人前來種植生薑,開墾區就位在部落正上方,造成水田部落的環境危機。

新竹縣尖石鄉,北得拉曼山腳下,甕碧潭溪滋養著一個泰雅部落。隨處可見的梯田,紀錄著部落往事。日據時期,日本人將部分散居的泰雅族人遷移到這裡,並且教導他們水田栽種的技術,從此這裡被稱為「水田部落」。地處深山,原本有著難得的閒適寧靜,現在它淳樸的美麗,卻正在流失。

就在部落的正上方,山頭變了模樣,居民擔心,不當的開墾會帶來土石流的危險。眼看開發面積持續擴大,擔心部落安危的居民,跳出來為土地發聲。在當地土生土長的泰雅族畫家林世偉提出訴求,要求不當開發立即停止,即刻造林。

雖然名為水田部落,弔詭的是,這裡的水田大都休耕,反而不斷的開墾山坡地。這些開墾地的前身,有些是原始森林,有些是桂竹林,因為部落裡工作機會少,年輕人大多外流。為了維持生計,部分居民只好把土地以一年八到十萬元的微薄租金,出租給外地人來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尖石鄉公所農業課課長謝明輝說,種生薑的行情,一年80萬到100萬之間,是桂竹收益的20倍,因而許多桂竹林變成了薑田。

種植生薑雖然有高經濟價值,但是薑對環境的影響卻相當驚人。尖石鄉公所農業課課長謝明輝說,薑是淺根性作物,而且容易破壞土壤的肥沃度,造成土壤酸化和貧瘠,對山坡地來說,是一種不友善的作物。

為了耕種,業者向縣府申請『中耕除草』的整地許可,卻發生了不少違法情況。

目前尖石鄉公所共查報32筆,疑似違反水保法和土石採取法的案件。這些案件中,有的不肖業者不但違規整地,還把挖出來的大石頭運到山下去,當成砌駁坎的建材,這些案件正由新竹縣政府派員逐筆複勘。

部落上方大規模的開墾,引發水土保持的問題,伴隨種植行為的農藥或肥料使用,也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課題。水田部落的居民大多引用天然溪水,他們發現水質已經起了變化。部落居民否杜說,有六個地方檢測出來偏酸,懷疑是農藥的問題。

關心部落安危的居民中,站在第一線的林世偉是一位畫家,十年前,他辭掉竹科的工作,回到部落專心創作。每一抹筆觸,都帶著他對故鄉的疼愛,水田部落是他心中自然變幻的最佳model,他不忍心珍貴的景觀繼續淪陷。於是他走出畫室,捍衛家園,他和耆老北上向原民會、監察院等機關陳情,希望透過公權力來遏止違法開發。

水田部落被開墾的,都是原住民保留地,大部分由外地人以找人頭的方式,在檯面下承租或買斷,取得土地使用權,而這也是全台原住民保留地的共同問題。原民會土地管理處處長杜張梅莊說,原住民保留地目前約26萬公頃,劃設目的是為了保障原住民生計,現在長期原漢混居,土地使用權私下讓渡或移轉的情形很嚴重,原住民面臨生活上實際的窮困,往往都守不住。

要守住土地,前提是維持居民的生計。在水田部落,甕碧潭文化休閒生態保育協會,希望能以自然的好山好水,創造居民在地就業的機會。他們用自然的建材來打造步道,讓遊客沐浴在清新的芬多精中。部落景緻搭配不遠處的北德拉曼山神木群,這裡擁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好體質,如果部落居民能達成共識共同經營,未嘗不是通往永續的一條途徑,然而部落上方的開墾,卻打擊了這個願景。雖然在幾位環保人士的奔走下,有七筆國有地可望收回造林,但私有地卻只能依違法情況開罰,開墾了就難以挽回。

原鄉也是源鄉,大部分的原住民保留地都位在集水區,當台灣的其他山區聚落,淪陷在追求利益的漩渦中,一一陷入水土保持的危險境地,水田部落能不能免於步上後塵,找出一條自己的路?林世偉呼籲族人要警惕自己,祖先留下來的美好大自然,要傳承到下一代,土地開發,不開發就是最好的開發。

曾經,原住民在大山的懷抱中自給自足,與山林和諧共存。如今,時代變遷,當祖先的生活方式難以重拾,部落的未來如何兼顧生態與生計?這不單是水田部落的選擇題,也是所有原鄉的課題。

集數
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