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堤,危堤?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葉鎮中 鄭嘉明 陳忠峰 陳志昌,剪輯 葉鎮中

長久以來,堤防被認為是抵擋洪水最堅固的防線。但是水總是難以預測、難以掌控,有時候外水入侵,堤防崩潰;有時候內水為患,久久不退;有時候內外夾逼 ,進退兩難。當淹水場景一再上演,這一道道高牆築起的,究竟是安全的保證,還是自我圍困的陷阱?

台中市筏子溪知高橋旁,不用等到颱風梅雨,只要稍微大一點的雨量,旁邊的住戶,就要開始繃緊神經。筏子溪這段堤防做得美輪美奐,但一旁工廠與住家,卻還是照淹不誤。台中縣政府在筏子溪兩岸築堤,原本可以順利流進筏子溪的排水渠道,現在只能經由堤防狹窄的排水孔,流進河川,水利單位還在排水孔上加裝了擋水板,導致排水更不順暢。居民跟市府反映,淹水關鍵不在於河水暴漲,而是內水無法順利排出,但問題並沒有改善。

筏子溪的問題,其實是台灣許多河川的縮影。我們一心以為堤防可以阻擋河水,但是堤防也會產生「鐵窗效應」造成堤後積水,根據水利署的資料,台灣近年來淹水的原因,幾乎都是內水無法宣洩造成的堤後積水。

外科醫師張豐年,長年觀察台灣各地的淹水問題。他認為,自然的水系就像是人體的動脈,原本是合一的整體,有自然調控的機制。堤防興建之後被分成內水與外水,各自獨立,中間的通道與界面完全由人為操控,包括抽水機、閘門、擋水板等等,只要有一個環節設計不當或操作不良,水患就由此而生。

張豐年發現,有些自然河道原本不會淹水,做了堤防與水閘門之後,反而開始淹,台中市霧峰區草湖溪與自強大排是其中一例。水利單位為了防止主流的水倒灌逆流,在主流與支流交匯處,加裝擋水板,反而造成支流的水無法宣洩而溢堤。

草湖溪兩岸並不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沒有抽水站的設置,72水災後,養豬戶告上地方政府與河川局,水利單位最後把排水孔拓寬,解除淹水困擾,但是擋水板沒有拆,還是有漂流木阻塞、排水不良的問題。

除了人工設施阻礙排水,河道淤積造成瓶頸也是導致淹水的原因。烏日是台中市地勢最低窪的區域,每逢豪雨,淹水災情也最嚴重,如今上游支流陸續進行整治,下游的淤積卻沒有解決。

河川的淤積與掏刷,都會影響堤防的安全性。今年611豪雨,桃園縣就有50多處堤防破損或潰決,在南崁忠孝西橋附近的堤防基腳被河水掏空,造成蘆竹南崁大淹水。另外曾文溪北二高橋下的堤防,今年春雨時下陷,三、四月才剛剛做好補強,但六月梅雨一來,又整個垮了下來。

根據張醫師觀察,八八風災之前,曾文溪兩邊的房舍並沒有遭受水患影響,做了這段路堤,反而侵犯了原本的行水區,由於河道不斷下刷,蛇籠護岸根本不堪大水沖擊,在濁水溪中游的水底寮堤防,也面臨同樣的狀況。

台灣各主要河川因為上游築壩土石淤積,下游缺乏泥砂補助河床下刷,導致許多堤防橋墩面臨侵蝕掏空的危機。

河川本身不只是水循環的道路,同時也是土砂循環的道路,但過去在做河川治理時,往往沒有考慮土砂循環的問題。我們來到南投縣仁愛鄉眉溪的上游,桃芝颱風之後大量土砂淤積在河道,水利單位沒有清運土石,而是把土砂往兩邊堆置,再用護岸固定住,結果今年豪雨一來,又全部垮掉。

越來越多的經驗證實,許多保護工程耗費公帑卻一再毀壞,與其投入無止盡的花費,不如順應自然稍做退讓。水利署指出,還地於河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許多學者更指出,堤防提供的只是一種安全感的幻覺,它可以在短期內降低淹水的風險,但從長期來看,卻是讓更多的生命財產,面對水患的風險。

當暴雨來襲,堤防與抽水機不再是安全的保證,培養面對災害的韌性,才是不變的道理。

集數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