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堂:東沙

採訪、撰稿 / 于立平
攝影 /柯金源、蘇志宗、邱福財、陳添寶

「東沙」對許多人而言,陌生又遙遠,直到民國88年,高雄市政府試辦「前進東沙」觀光活動,這個名字才漸漸在媒體上曝光,雖然「東沙」聽起來像是一個化外之地,然而我們對這塊國土的利用,不但一絲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自古以來,這片沙是兵家必爭之地;這片海是漁民發財之處;這個名字是宣示主權的象徵;在這裡沒有居民只有過客,最後當來來往往的人們一一離去,留下的只是一座失落的天堂...

「東沙」對許多人而言,是陌生又遙遠的,從這座島嶼存在以來,紛爭似乎就沒有停止過,不論是東沙島的主權爭奪戰,或是東沙海域的資源保衛戰。但當東沙島正式納入高雄市旗津區之後,原來賦予它的軍事價值,不再是唯一的可能性。

民國88年,高雄市政府試辦「前進東沙」觀光活動,「東沙」這個名字才漸漸地在媒體上曝光,雖然「東沙」聽起來像是一個與大多數不相干的化外之地,然而我們對這塊國土的利用,不但一絲也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

民國83年,在行政院「南進計畫」的開發政策下,十七位海洋及生態學者,帶領近五十位的研究人員,浩浩蕩蕩的往南海邁進,首次對東沙環礁做完整的海洋調查,東沙耀眼的光芒才漸漸的顯露出來。

但在80年代,國防部官員因為擔心貝殼沙漸漸流失,導致軍事碉堡消失在海中,因此從台灣引進大量消波塊和刺絲到東沙「護沙」,這樣的行為看似保住了東沙島的安全,卻反而將沙子一點一滴的被掏空。而南海為主權尷尬的海域,大陸漁船來來去去,使用炸藥炸魚,破壞台灣資源,曾經是最美的環礁區,現在卻成了最大的珊瑚墳場。

海、白沙和珊瑚礁,一向是東沙環礁的註冊商標,也是發展的籌碼,但如今沒有籌碼的東沙環礁,沒有居民,只有過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們一一離去,留下一座失落的天堂。

集數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