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河口的神祕時刻
清晨霞光映照海面,在花蓮溪出海口,漁人們站成一列、迎著海浪,捕撈隱藏在浪花間細微而透明的身影。這是一年一度東海岸最熱鬧的時刻。每年4到6月各種洄游性的魚蝦蟹,匯集到河流出海口,河岸的石頭上密密麻麻正在往上溯的是字紋弓蟹的大眼幼蟲,而鰕虎科魚類,日本禿頭鯊的幼魚也來到河口。
在河口捕魚的,很多都是幾十年經驗的老漁人,他們熟練地順著海浪起伏下網。抓日本禿頭鯊魚苗,既要看潮水也要看時間。阿美族的大姐邊抄起自己製作的三角網邊說,這種魚網的網目比較大,不會大小通吃,要留一口飯給其他生物。而在河口和漁民一起討海的,還有另一批愛吃魚的傢伙…
每年4月開始,小燕鷗從南半球的澳洲飛行數千公里,陸續抵達台灣各地海岸。長途飛行後第一件事就是好好補充體力。小燕鷗是捕魚高手,有時候漁人甚至會觀察牠們覓食的區域,做為捕魚時的參考。
漁人和小燕鷗互不打擾,甚至有一種默契,漁人挑出不要的魚留給鳥兒們大快朵頤。吃飽的候鳥停在礫石灘地休息,此時灘地有如候鳥們的聯誼區。
5月進入小燕鷗求偶期,這時魚不只是食物,也是公鳥向母鳥獻殷勤的禮品。出海口的礫石灘,對育雛來說人為干擾太多。小燕鷗配對成功後就轉移到河中央的沙洲,為繁衍下一代做準備。
之二 河中央的出生地
每年5到7月,花蓮縣野鳥學會的志工每週都會涉溪,到河中央的沙洲調查記錄小燕鷗的孵化狀況。小燕鷗的蛋和礫石顏色非常相近,不容易被天敵察覺,調查志工必須步步留神,以免一不小心壓碎這些小生命。剛孵化的幼鳥極度脆弱,等待親鳥回來哺育。除了小燕鷗,志工也會記錄其他夏候鳥,包括東方環頸鴴、燕鴴的孵育情形。花蓮縣野鳥學會對小燕鷗的調查涵蓋花蓮溪口、立霧溪及和平溪口,而這其實只是小燕鷗全台調查的一部分。
小燕鷗是二級保育類的夏候鳥,過去研究並不完整。2021年起,海保署委託台大,再由台大協同中華鳥會進行調查,一步步建立基礎資料。
目前桃園、嘉義、台南、宜蘭、台東等地都有鳥會和保育團體參與調查工作,宜蘭縣野鳥學會每年開設工作坊培訓志工,讓一般民眾了解小燕鷗,並實際協助調查。宜蘭鳥會將志工編組進行調查,蘭陽溪中段沙洲是小燕鷗的產卵熱區。(相關新聞:小燕鷗4至8月抵台河口繁殖 各地團體發起調查守護行動)
小燕鷗是集體營巢的鳥類。5月底沙洲有如育嬰中心,散布著鳥巢和雛鳥。剛孵化的雛鳥活動能力比較差,是最危險、最脆弱的階段,等五、六天後幼鳥會跑了,就本能地在附近找掩蔽物,躲避天敵。
小燕鷗的蛋要能順利孵化,不但要躲過天敵,還要看老天爺是否眷顧。往往一場大雨,沙洲上一半的巢就泡了湯,成為棄蛋。志工們每週記錄著小燕鷗的孵化狀況,一下大雨總會忍不住擔心起來。
小燕鷗的繁殖狀況與棲地環境是否健全、食物來源是否充足息息相關。宜蘭縣政府近年委託學校進行南澳溪水域生物的監測調查。宜蘭大學師生幾乎每個月都會到出海口,以手拋網或放置長沉籠、蝦籠等方式,監測出海口到上游的水生生態。宜蘭大學在南澳溪記錄到大約10種鰕虎、13種蝦類,以5、6月數量最多,這些基礎資料都是未來擬定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據。
6月底,沙洲像是吵鬧的幼兒園,幼鳥們活蹦亂跳地奔跑。今天研究人員有特殊任務,要幫這些小朋友繫上身分證。
台灣在十多年前就曾做過小燕鷗成鳥繫放,確認牠們會飛回澳洲北部、西北部度冬。台大水工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洪崇航說,近年改以幼鳥進行繫放,主要是想了解牠們的存活率,以及性成熟之後,是否會回到出生地,並進一步評估整個族群的健康狀況。另外對社區志工來說,知道自己細心調查記錄過的幼鳥又飛回出生的原棲地,也會有一種情感上的連結和成就感。
但是要守護小燕鷗的出生地,面臨哪些困難?
之三 守護一席之地
早期台灣各個河口都是小燕鷗棲地。但近三十年,西部自然海岸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工業區。彰濱工業區裡沒開發的荒地、桃園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內的保護區,是工業區裡候鳥僅存的棲息空間。
燕鷗博士洪崇航出生在高雄,小時候在西子灣玩水,對小燕鷗留下深刻印象。研究所時在彰濱工業區做鳥類調查,開始注意到小燕鷗這些夏候鳥們生存面臨的危機。
相較之下,嘉南沿海的濕地與魚塭,是西海岸難得的候鳥樂園。包括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中華鳥會、台南市野鳥學會、濕地保育聯盟等六個民間團體組成「七股將軍鹽灘地濕地復育聯盟」,2022年和國有財產署簽約,認養台南將軍、七股總共1600公頃的廢棄鹽田濕地,進行生態復育。
每年繁殖季開始前,志工們就開始做準備,他們把廢棄蚵殼敲碎,鋪設在灘地上,讓小燕鷗和其他夏候鳥做為巢材。令人訝異的是,這幾年小燕鷗的繁殖熱點並不在濱海七股國家重要濕地範圍內,而是靠近聚落,多年前被傾倒營建廢土的一塊空地。
志工用空心磚或木板搭起庇護小屋,讓幼鳥有遮陽避雨的空間。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也和中華電信合作,在繁殖區四周架設監視器和電子圍籬,隨時監看是否有不速之客進入繁殖區。
黑琵學會的辦公室就在繁殖區旁廢校的國小,志工每天就近觀察鳥兒動態。只要有人闖入,就會立即勸離,但最頭痛的是周遭數量龐大的遊蕩犬。2024年因為有一群遊蕩犬闖入,上百個夏候鳥鳥巢一夜之間全軍覆沒。台南市動保處在小燕鷗繁殖區旁邊放置誘捕籠,但是抓一漏百,防治效果非常有限。
根據台大與各地保育團體的調查,在全台灣22個小燕鷗的繁殖區中,有21個都有遊蕩犬威脅,而且頻率相當高。為保護小燕鷗不受犬隻威脅,荒野保護協會在生多所研究員建議下參考國外作法,製作「忌避蛋」。志工們在鵪鶉蛋中注入苦味劑,希望吃到忌避蛋的遊蕩犬能知苦而退,並且架設自動相機觀察遊蕩犬反應。
忌避蛋試驗今年剛開始進行,初期效果並不明顯。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實驗才能確認成效。到目前為止,遊蕩犬仍是最嚴重也最棘手的課題。
除了遊蕩犬,遊客、沙灘車、吉普車,也讓小燕鷗的繁殖之路布滿危機。宜蘭南澳溪口是小燕鷗繁殖區,過去不時會有沙灘車業者會帶遊客闖入。一開始當地保育團體在小燕鷗繁殖區拉警戒線,但成效有限。2024年宜蘭縣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在南澳溪口、新城溪口、蘭陽溪口公告「小燕鷗繁殖管制區」,並向海保署申請經費,補助當地保育團體和社區成立巡守隊,在繁殖季節在管制區定時巡守。
在蘭陽溪口的小燕鷗繁殖管制區,縣政府架設起1.5公尺高的圍網,阻絕遊客干擾。根據宜蘭縣野鳥學會調查,因為有圍網保護加上志工巡守,管制區範圍內的小燕鷗孵化成功率逐漸增加,從2021年的四成多,到2024年達到八成。洪崇航表示,管制區範圍不到整個水鳥保護區的十分之一,且只有4到8月會做管制,但已經有明顯效果。
除了犬殺和遊客干擾,工程施作也常和小燕鷗繁殖產生衝突。台東縣府為了防治揚塵,每年入秋會在卑南溪口進行「水覆蓋工程」,但這裡也是小燕鷗的繁殖區。相較於其他河口,卑南溪口夏候鳥繁殖狀況不佳。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議題組組長蘇雅婷認為,這和水覆蓋工程有很大關係,雖然台東縣府承諾,在4到8月繁殖季不會做水覆蓋工程,但這其實是沒有用的承諾,因為4月當小燕鷗飛抵河口,已經找不到適合牠築巢下蛋的地方。
蘇雅婷認為,卑南溪口是國家重要濕地,應該要帶頭做好保育的示範,水覆蓋工程應該要進行生態檢核,在施工同時,為小燕鷗等夏候鳥保留一小塊繁殖區域。不只是卑南溪,花蓮立霧溪也有嚴重的揚塵問題。花蓮鳥會提供近年來的調查資料,希望花蓮縣府在進行工程時能夠參考。
目前全台只有宜蘭縣有劃設小燕鷗繁殖管制區,其他縣市雖然有立告示牌,但缺乏明確界線和巡守人力,保護力度上顯得不足,各種人為干擾還是很難防範。
為解決小燕鷗保育面臨的各種問題,海保署2024年開始整合地方政府、學術單位與保育團體,推動成立燕鷗保育平台。根據海保署委託台大與中華鳥會的調查資料,全台小燕鷗巢數,從2021年的1200多巢,到2024年增加為2400巢,增加最多的區域是宜蘭、花蓮,分別達到700、800巢,可見在地巡守加上管制區劃設,發揮明顯保育成效。台東近幾年維持二位數,雲彰地區則是逐年下降,可能與近年開發不斷有很大關係。
《野生動物保育法》授權給地方政府,可以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擬定保育計畫,但要不要劃設,還必須看地方政府的態度。今年7月,《海保法》公告施行,未來當地社區或保育團體也可以依照《海保法》,要求劃設「海洋有效保育區(OECM)」,以由下而上的方式,讓民間來管理認養。另外,海保署也可依法劃設「海洋庇護區」。
7月底,剛剛學會飛的小燕鷗即將跟著爸媽,展開五六千公里的長途飛行,暫時告別這個充滿危機,卻也充滿期盼的出生之地。希望明年4月當牠們再度返回時,我們有更完整的制度及保育策略,替小燕鷗和夏候鳥們,守住生機蓬勃的河口家園。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