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堵疫情擴大,豬隻禁運、禁宰,暫停廚餘養豬。養豬場、肉品市場、運輸車輛全面大清消,同步進行疫情調查,追查可能的傳播鏈。如今危機解除了嗎?防疫破口可能有哪些?
根據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資料指出,非洲豬瘟對豬隻來說屬於急性、惡性病毒傳染病,死亡率可達 100%,病毒可存在冷藏豬肉100天、冷凍豬肉1000天,而且還會具有感染力,加工肉品如果沒有經過高溫處理,病毒也可能存活,傳播媒介包含人員、車輛等等,目前沒有藥物可供治療。
全球已經有83個國家地區有非洲豬瘟,原本亞洲只有日本和台灣不是疫區,如果臺灣爆發大規模非洲豬瘟疫情,可能會嚴重打擊相關產業,粗估可能會造成養豬上、下游產業至少 2000 億元以上的損失。
時間回到10月21日,上午11點44分,獸醫研究所接獲台中市動保處送檢的死亡豬隻檢體。晚上6點06分,農業部收到獸醫所初步檢驗結果通知,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隨即召開緊急應變相關措施會議。
防檢署在晚上7點30分通知台中市動保處會同防檢署台中分署前往案例場,對該場開立豬隻移動管制通知書。並且在10月22日凌晨3點,進行預防性撲殺場內195頭豬隻。
隔天上午農業部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從10月22日,中午12點開始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同步禁止使用廚餘養豬。到了26日再將期限延長為15天。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組成的疫調團隊評估,沒有落實蒸煮的廚餘是最可能的感染源,案例場的廚餘載運車也檢驗出陽性反應。農業部次長杜文珍在11月3日的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記者會中指出,廚餘來源的分流和源頭管理存在問題,案例場的廚餘車腳踏墊檢測出核酸陽性,經過疫調顯示,廚餘是這個案例最高可能的感染源。
學者專家也指出廚餘養豬的風險,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也曾在記者會中指出,從其他發生非洲豬瘟的國家來看,幾乎9成都是因為廚餘養豬導致。
廚餘蒸煮未落實與稽查不確實
這次出現首例非洲豬瘟的案例場,位於台中市梧棲區,養豬規模約300頭左右,是經過核可的廚餘養豬場。
為了降低非洲豬瘟入侵的風險,政府已經明確規定廚餘需要高溫蒸煮,達到中心溫度90℃以上,至少1小時,才能用於餵養豬隻。但是從這次案例可以看到,廚餘端出現連環防疫漏洞。首先案例場未依規定每日上傳蒸煮廚餘照片,而且多次補傳照片,五月上傳24次,六月上傳8次,七月上傳1次,八月沒有上傳。
經過疫調,案例場主今年叫的瓦斯桶比去年少,而且也承認用舊的照片上傳,廚餘蒸煮設備甚至在之前就已經無法運作。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蔡向榮表示,疫調團隊打電話到瓦斯行去問,案例場場主今年只叫了一次,但是去年叫了三次,雖然場主說有用裝潢用剩的木材來做燃料、來蒸煮,但是這沒辦法佐證他用了多少燃料,也不清楚有沒有達到要求的溫度跟時間。
至於蒸煮紀錄沒有確實上傳,蔡向榮指出,場主說因為年紀大,沒辦法同時操作、同時上傳紀錄結果,結果上傳舊的照片,總之整個蒸煮過程的上傳是不確實,所以對於廚餘蒸煮是否確實,打了很大的問號。
疫調過程也發現蒸煮設備早已損壞,農業部長陳駿季在記者會中表示,在這次案例場發現蒸煮設備其實是沒辦法運作的,國軍要確認的時候還要經過很久的時間修理,還沒辦法修理好,這表示這個設備只是裝在那邊好看的。
依規定,梧棲清潔隊的廚餘只能給標到的案例場使用,但是卻違規流向C養豬場,雖然這次沒有驗出病毒,但也是潛在風險。蔡向榮說,經過調閱,比對在清潔隊那邊領廚餘的車子車牌號碼,發現跟養豬場的車子號碼不一致,經過追問,才發現其實還有另一個豬場來取用飼料。
案例場除了收取梧棲清潔隊的廚餘,也收取附近鄰居的廚餘、使用自家廚餘,廚餘載運車也 測出病毒陽性,雖然這次病毒沒有擴散,但廚餘載運車本身就是行動感染源。
接著台中市政府環保局只有在5月及7月各稽查1次,6月、8月都沒有稽查,與規定不符,應該要每個月稽查一次。而豬農如果沒有依照規定蒸煮,是可依照廢清法裁處新臺幣6000元至300萬元罰鍰。
根據環境部統計,435場廚餘養豬場中,從2024年9月2025年8月,其中只有151家、三成五的養豬場確實做到百分之百上傳蒸煮申報。
環境部長彭啓明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針對申報率偏低,會要求提高稽查頻率,並研議全面加裝溫度探針及監視器,取代人工上傳照片,即時監控蒸煮情形。
至於未來是否會禁止廚餘養豬,農業部長陳駿季在記者會中表示,解除禁宰禁運時,不會同步解除廚餘飼養的禁令,要解除禁令要有三個前提,第一,會先針對全國蒸煮設備做全部的聯合稽查。第二,所有的蒸煮本身的溫度和相關影像要能夠即時上傳即時監控,不能像過去用照片上傳,因為照片上傳只是一個時間點,同時地方政府的稽查一定要落實。第三,要做到即時監測,還有相關配套法規要完備,在這三個前提之下才會去處理廚餘養豬場是不是繼續用廚餘飼養。(延伸閱讀:禁餵剩食防豬瘟?|對養豬產業的衝擊)
為何出現防疫空窗期?
台中市政府在10月11日接獲消息,該養豬場有20頭豬隻死亡,10月14日化製監控系統提出豬隻異常死亡的警訊,直到10月20日採檢,21日上午送達獸醫所檢驗,獸醫所加驗非洲豬瘟項目,驗出病毒核酸陽性反應。從出現死亡案例到驗出非洲豬瘟,至少間隔了10天,這期間豬隻運輸、拍賣都持續進行,到底這10天發生了什麼事?
根據台中市政府公布的疫調結果指出,10月11日由台中市養豬協會通報動保處,案場有20頭豬隻死亡,初步研判為「丹毒」。13日動保處致電豬農,豬農回應可能是「放線桿菌胸膜肺炎」。14日動保處賴姓獸醫前往豬場疫調,臨床沒有血便,沒有非洲豬瘟典型症狀,同樣研判為「放線桿菌胸膜肺炎」。台中市政府指出,豬農當時表示已經用藥,病情有改善,因此婉拒採樣檢驗。20日王姓獸醫佐通報動保處,案場出現3歲種公豬死亡,動保處立即派動保處獸醫,到案場採樣送檢,21日PCR初檢為陽性。
依照台中市非洲豬瘟緊急應變手冊SOP,對於疑似罹患傳染病的動物應該迅速隔離,禁止動物移出移入,啟動移動管制。不過,因為一開始沒有警覺可能是非洲豬瘟,11日案例場20頭豬死亡後,13日繼續運送豬隻到市場拍賣,直到20日採檢送驗,都沒有啟動移動管制,錯失了防疫的第一時間。
疫調出現十大缺失
為了釐清病毒來源和去向,需要盡快完成疫調,以防病毒擴散。從10月21日晚間6點06分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後,直到10月27日下午,台中市政府才交出第一份疫調報告,中央對這份報告指出十大缺失。其中包含污染來源未釐清(沒有交代獸醫人員進入案例場時序和活動)、通報和採樣有疑義(死亡豬隻數量疫調結果和化製單登載不一致),以及廚餘調查不夠完善(沒有提供廚餘車清運路線、廚餘蒸煮監測資料有缺漏、不確定廚餘其他去向)。
中央在10月29日決議組成疫調團隊,協助地方政府釐清疫情疑點。11月3日公布疫調結果,病毒最有可能來自未落實蒸煮的廚餘,也加以確認病毒沒有擴散的跡象。
環境清消不確實
疫情發生後,政府從10月22日起,針對台中關聯場及全國養豬場、化製場、肉品市場、屠宰場等,查訪及檢驗,都沒有發現異常案例。不過,案例場經過清消後,直到10月27日及30日,環境中還是陸續驗到病毒呈陽性反應。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進一步協調化學兵進場消毒,並出動國軍再次清消。
農業部長陳駿季在記者會中表示,從這次案例場清消可以看到台中市政府這邊的清消真的不確實,不管是第一次或第二次,沒有按照sop去清消,後續會做檢討會議來討論。
移動管制不完備
根據台中市防範非洲豬瘟緊急應變措施手冊,案例場周圍三公里啟動移動管制後,應該拉起封鎖線禁止人員進出,但是案例場還是發生媒體進場拍攝的情形。
農業部次長杜文珍指出,千萬不要進到案例場,不只是只有案例場不能進去,所有的豬場這個時間真的不要進去,雖然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但是人會成為機械性攜帶的一個媒介,所以真的不要進到豬場。
動物屍體未照SOP優先順序
根據手冊中的處理原則,動物屍體應該以就地焚燒或就地掩埋第一優先,如果沒有辦法這樣處理,就要送往后里焚化爐。但是台中市政府一開始就送往掩埋場,這樣一來,可能會再將病毒傳播範圍擴大,後續引發爭議後,台中市政府將豬隻改送往焚化爐。
廚餘去化方式不當
由於禁止使用廚餘養豬,全國每天將有1324公噸的養豬廚餘需要去化。以台中市來說,一天大約需要去化95公噸養豬廚餘。面對原本用來養豬的廚餘,台中市政府一開始採取堆肥的方式,但是卻沒有覆土。
廚餘堆肥如果沒有處理完善,還可能造成野豬傳染風險。林業保育署保育管理組組長羅尤娟在11月2日的記者會中表示,為避免野豬接觸廚餘而有感染非洲豬瘟的狀況,針對環境部提出的27個廚餘場設置電圍籬設置,也在周邊巡查,目前沒有發現死亡豬隻,另外在27個廚餘場附近也會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野豬族群狀況。
隨後台中市政府宣布從11月3日起廚餘全數送往焚化爐焚燒發電。台中市政府副市長鄭照新當時表示,台中市政府處理階段正式進入零掩埋階段。
從台中梧棲養豬場豬隻確診,全國禁宰禁運15天後,11月6日農業部宣布解禁。儘管這次將非洲豬瘟案例鎖在單一養豬場,但是學者專家都認為不能鬆懈,更要透過這次案例的經驗,讓防疫體系更加完善,包含診斷檢驗端尚須補強、疫調執行需有專家協助、採樣檢驗SOP還需精進、如果要廚餘養豬,廚餘管理得更確實,我們才不會再有下一個空窗期。(延伸閱讀:面對非洲豬瘟的突擊考試!危機解除了嗎?|ft.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衛所終身特聘教授張照勤)
請畜牧場主切勿自作判斷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衛所終身特聘教授張照勤表示,各位養殖戶的主人一定要注意,不要自己私自做判斷,如果私自用藥下去做控制,有時候可能會延誤判斷的時間。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表示,在非洲豬瘟發生的時候,如果能夠在第一時間就發現,而且養豬業者很守這個規矩,遵照防疫方面的規定,不把豬隨便移動, 更不能把豬載到外面去販賣、去屠宰,否則病毒就會這樣散播出去。
獸醫可利用化製端數據資料協助判斷
張照勤指出,未來地方的獸醫師,建議可以充分利用中央的這些異常死亡的資料來協助判斷,用更長的時間來看化製場端異常狀況是什麼,可能就會讓我們的通報採檢的時間更提前一些。
賴秀穗指出,當獸醫來看臨床症狀以後,必須還要做解剖,來看看裡面的病變是怎麼樣,然後做一個初步的判定,再把這個檢體送去化驗,這樣才算是完整診療的手續,接著馬上呈報給上級,然後馬上禁止當場就禁止這個豬場的豬不能移動,就不會把病毒散播出去。
疫調執行需有專家協助
張照勤表示,疫調的SOP大家都清楚要怎麼做,但是還是建議地方政府在一開始可以盡快請教專家來協助,召開專家的會議,因為不同案例都要考量不同的時空背景和因素,而藉由專家的意見做適當的調整,會更有利於我們及時完成疫調。
若要廚餘養豬 管理需更確實
未來如果政府決定要繼續開放廚餘養豬,學者認為管理面還需要更完善。張照勤指出,蒸煮的設備一定要確認是有配合豬場的規模,相關的蒸煮裝置的測量等等記錄要能落實執行,且要經過動態影像上傳,豬場的主人能落實這些事情才能確保蒸煮的過程能夠落實,當然在後端要能夠如實查核,然後發現問題時要能盡快處理,最後還要加上這個豬場生物安全完善,才可以將整個廚餘養豬場管理好。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