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後續》七股顧沙洲|沙源流失背後的原因、衝擊與省思?

台南七股潟湖,長年以來是蚵農、漁民、觀光業者賴以維生的場域,也是守護沿岸聚落的重要屏障。然而,河川輸沙量減少,以及突堤工程對自然流沙的阻斷,這片水域與三座沙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的丹娜絲颱風又給七股沙洲帶來什麼樣的新危機?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強風巨浪衝破沙洲,也掀起漁民生計問題

七月上旬,丹娜絲颱風的強風巨浪沖破沙洲,讓潟湖與外海之間形成一個缺口。

2025年7月上旬,丹娜絲颱風挾帶強風巨浪,沖破七股潟湖外側的網仔寮沙洲,暴潮沿著大寮排水直灌西寮里。當地居民形容,那一夜海水淹至屋頂,當地的西興宮也泡水。西寮里里長柯勝強感到慶幸:「還好不是漲潮,否則災情更嚴重。」(相關新聞:丹娜絲重創七股大排 周邊住戶成重災區)

台南市七股西寮里里長柯勝強回憶,颱風夜外海的水撞破內海堤防,直接沖進西寮大排,導致西寮里大淹水。

氣象資料顯示,當時七股外海的浪高達5.76公尺,伴隨風揚效應推升水位,使得原本較高的沙洲也被海浪拍擊。沙洲破口讓潟湖失去天然防線,西寮里淪為重災區。

七股漁民蔡宏耿的觀光漁筏在風暴中翻覆,十餘噸重的船隻被強風巨浪拋飛,至今仍泡在水中。他無奈地說:「我錢已經都不見了,連把船吊起來的能力都沒,找不到單位協助。」

七股漁民蔡宏耿原本經常開觀光漁筏載客前往網仔寮沙洲。
風災後觀光漁筏翻覆,至今仍泡在水中。

不僅船隻受損,蚵農也因豪雨與暴潮面臨巨大損失。雨水沖淡潟湖鹽度,泡水超過三天的蚵全部死亡。世代養蚵的黃智育苦笑說,只能暫時販售向附近漁民收購的漁獲來維持生計。潟湖本是天然的養殖場與魚苗育成地,但隨著沙洲破口與淤積加劇,養殖空間縮小,直接衝擊當地數億元產值的產業。

潟湖的水因為連續降雨鹽分降低,導致蚵無法存活。

監測報告顯示:三座沙洲都有顯著侵蝕趨勢

七股潟湖外的三座沙洲:青山港、網仔寮、頂頭額,全都面臨侵蝕危機。根據水利署台南海岸防護監測報告,2004年5月到2022年4月,青山漁港以南到曾文溪口的累積淨侵蝕量,約為1,059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流失約59萬立方公尺,呈現顯著的侵蝕趨勢。

七股潟湖外海有青山港沙洲、網仔寮沙洲、頂頭額沙洲這三座沙洲。

青山港沙洲在丹娜絲颱風中,沙腸袋防護設施被沖出30公尺沉陷。水利署監測顯示,近二十年來,當地灘線已退縮數百公尺,沙洲持續往內漂移、變細。南側的網仔寮沙洲,曾經繁茂的木麻黃林,已成枯木,沙洲被丹娜絲颱風沖出長達350公尺的新破口。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環境維護科科長呂宗憲說,「這片沙洲經歷丹娜絲颱風、楊柳颱風,一個多月來不斷在變化,真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沙洲流失背後有長期的自然與人為因素。

青山港沙洲在丹娜絲颱風中,沙腸袋防護設施被沖出30公尺沉陷。

沙源的侵蝕與補充 祭出延緩手段 

曾文溪原本輸送大量泥沙到七股海岸,但因水庫興建與河道改道,輸沙量大幅減少。再加上將軍漁港、青鯤鯓漁港的突堤工程阻斷沙源,導致沙源不足,侵蝕與補充失衡。「夏天颱風帶沙往北,但突堤阻擋路徑;冬天沙源本可往南補充,卻同樣被攔截。」水利署周文鴻科長說明,這些工程雖然保護局部,但卻讓沙洲逐步消瘦。(延伸閱讀:留沙|七股潟湖延壽記)

水利署周文鴻科長說明,將軍漁港、青鯤鯓漁港的突堤工程,阻擋了沙源輸送的路徑。

歷年來,負責網仔寮沙洲管理的台江國家公園採用近自然工法,包括設置減浪柵、積極植樹留住表層沙等。台南市水利局十多年也投入四億元經費,復育青山港沙洲。水利署第六河川分署在頂頭額沙洲外海設置離岸堤、在潟湖內緣與曾文海埔地興建海堤,陸續已投入五億元經費。但沙洲與潟湖的變化屬於自然演替,只能延緩,無法逆轉。

為了保護沙洲,台江國家公園從2019年起,在臨海的這一側,逐年編列經費設置減浪柵。
水利署2002年在頂頭額沙洲的外海,設置了十一座離岸堤。在海堤的堤趾放置消波塊,並以人工的方式養灘400公尺。

丹娜絲颱風釀災,台南市水利局在兩天內將大寮排水堤岸加高60公分。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強調:「堤防只是暫緩,真正需要的是調適。」更長遠的思考應回到國土計畫,哪些地方該做為緩衝區,哪些區域應限制開發?

大寮排水系統的堤岸原本採用的是50年重現期防護標準,歷經丹娜絲颱風的震撼,台南市水利局在兩天內將堤岸加高60公分。

夕陽餘暉下,西寮里居民逐漸修復家園,超過五成屋頂已完成整建。里長柯勝強望著網仔寮沙洲感嘆,兒時上沙洲,想看看台灣海峽得走二十多分鐘,如今沙洲流失、變細、出現破口,這些變化是無常、是自然運行。

一場颱風讓七股潟湖成為極端氣候的試煉場,這裡需要的,不只補沙洲、為潟湖清淤、為大排加高,如何在氣候變遷下與潟湖共存,丹娜絲颱風帶來衝擊,也帶來省思的空間。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集數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