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地震25年】難忘那一夜的天搖地動

整理/林燕如
攝影/柯金源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一場規模7.3的地震,不少人在睡夢中驚醒。2024年邁入第25年,年輕一輩對這場大地震可能沒有印象,一起來回顧這場台灣百年大震。

台灣地震史上損害最大

大震發生的震央在南投集集,震源深度只有8公里,屬於內陸的淺層地震,台灣全島都感受到明顯搖晃,南投、雲林最大震度達到6級,除了苗栗最大震度3級之外,其餘縣市最大震度4-5級,就連澎湖最大震度也有4級,長達102秒的搖晃,超過十萬棟房舍受損倒塌,兩千多人死亡、超過一萬人受傷,全國災損約3647億,許多公共設施、水利設施以及電力設備,橋梁、道路等交通設施遭到震毀,也引發大規模的山崩和土壤液化災害,是台灣百年來損失最大的災害。​

災民失去安身所在

災情以中部地區南投、台中最為慘重,受災初期,災民無家可歸,只能暫時居住在帳篷中。為了緊急安置災民,政府興建臨時組合屋、補助房屋租金、優惠購買國民住宅等政策,成立賑災專戶,接受捐款,為統籌運用捐款以及推動災後重建,行政院與民間團體共同組成『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2008年7月基金會解散,剩餘45億多元款項和不動產,轉入『賑災基金會』。

​留下的震災遺跡

現在來到位於大甲溪下游的石岡壩,仍可看到車籠埔斷層當年留下的錯動痕跡,它穿越大甲溪河床,在埤豐橋附近抬升9.8公尺,造成石岡壩體毀損,嚴重影響蓄水調節功能,造成大台中地區兩百萬人缺水。在2000年完成修復後,留下部分損毀壩體,作為震災見證。

九二一地震中受創嚴重的台中霧峰光復國中,受到車籠埔斷層抬升,跑道隆起,留下了921地震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連同當年毀壞的校舍,被規劃成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作為地震教育場域,提醒地震災害的驚人威力。​

加強建築的耐震能力

在九二一地震時,多處房舍毀壞,處處可見彎曲的鋼筋與斷裂的梁柱,不少梁柱都是因為承受不住強震而倒塌,在九二一地震的慘痛經驗之後,政府對建築設計規範進行修正,加強耐震能力。​

內政部從2019年開始推動「全國建築物安檢及補強措施」,但是申請補助的狀況並不踴躍,2022年內政部將弱層補強補助從220萬增加到450萬元,希望提高民眾申請的誘因。​

地震災害的預警機制

台灣每年平均發生將近兩萬次的地震,一旦發生大規模地震,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大規模災害,甚至複合式的災害型態。九二一地震的慘痛經驗,政府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國家防災日,進行防災演習,效法日本『災防告警系統』,災害來臨前,用手機簡訊發布國家級警報通知民眾,也在電視同步播放災防訊息,讓民眾能立即避災。​


這片腳下不曾靜止的大地,何時會發生大震難以預測,九二一地震的傷痕日漸淡去,但今年發生規模7.2的花蓮大震,再次警惕我們,地震災害從未離開,如何防災、減災,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課題。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