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林燕如
為海龜找生路(2018版)
2018-03-05
有一種生物,牠們的祖先可追溯到恐龍時期,經過上億年的演化,現今牠們的後代,仍在海洋中繼續遨游,牠們古老長壽,但是文明的產物,帶來新的危機,該如何幫海龜尋找生路...
水水綠綠的無用之用(下)|都市開發導致濕地環境惡化
2018-01-29
高雄中都濕地的灘地上,白鷺鷥輕巧漫步,一灣流水映襯著兩旁紅樹林,這優美景致,曾經被網友票選為全台十大最美濕地之一。許多人或許不知道,早在十幾年前,中都濕地公園的前身,是合板工廠利用愛河運送木材的貯木池和廠房。當合板產業沒落,中都地區變得雜亂無章。高雄市政府砸下三十億重新規劃,開闢公園用地時,刻意保留舊河道,復育昔日老愛河畔的紅樹林生態。
走訪溼地|溼地的價值是什麼?
2017-12-25
溼地,是潮間帶生物的家、鳥類的覓食區、也是我們生產食物的基地。這幾年,從沿海的泥灘地,到內陸的埤塘、魚塭和各式都會型溼地,全台溼地都遇到不同的狀況。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利用留職停薪期間,單車環島造訪全台六十個溼地,他選擇從台灣第一座人工溼地公園-高雄鳥松溼地出發。
農電共生系列--走在漁電共生之前
2017-11-20
清晨四、五點,天還沒亮,漁民摸黑工作,提供我們新鮮的水產。政府全力發展綠能,要在2025年裝置20GW的太陽光電,養殖業也是目標之一,而太陽光電和養殖要如何共生?
重拾自然|新竹紙寮窩的手工竹造紙工藝
2017-11-06
竹子、藺草,以往鄉間隨處可見的植物,先人運用巧思,廣為運用在日常生活。然而追求效率、便利的現代社會,大量塑膠產品攻城掠地,我們逐漸失去運用自然植物的能力,也帶來更多不可解的環境災難,如今,能不能有機會,再度和自然共存…
共享單車行不行|共享經濟的挑戰
2017-08-28
拿出手機,對準QR Code掃描,電子支付、隨騎隨停,oBike共享單車來到台灣。這股黃色旋風,吹出了台灣在交通法令上的不足,也宣告共享經濟時代的來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