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本土中草藥|台灣中草藥產業的未來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大批中藥材從中國來到台灣,當台灣種起中草藥,是否能形成產業鏈?再創農業新契機。

中醫師把脈問診、對症下藥,倚靠的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運用中藥植物的智慧,現在全台灣所使用的中藥材,幾乎都來自對岸中國。

很少人知道,台灣也有種植中草藥,面積最大的就在花東地區。原本在台北當廚師的張再進,十年前放下鍋鏟,扛起鋤頭,回鄉接下父親的當歸田。早在日治時期,花蓮安通溫泉就是生產大和當歸的產地,中國藥材進口後,漸漸沒落。

花蓮農改場從2005年起,開始推動藥用植物栽種,輔導花東農民種植當歸、丹參、黨參、白芷等作物,是發展本土中草藥的重要基地,幕後推手就是張同吳博士,他從市場需求出發,看到這幾年健康養生觀念興起,同時想替花東農業找出地方特色,他認為花東地區污染少、環境好,種植中草藥將具有優勢,加上早期也有過種植歷史,要推廣並不難。

不過,產量增加之後,連帶的就是銷路問題。該如何行銷?也是張同吳跟農民經常討論的話題。張再進拿出好廚藝,試圖把台灣本土新鮮中藥帶入餐桌,也吸引不少餐廳跟他訂購。為了讓新鮮藥材也能走入一般家庭,花蓮農改場和慈濟大學共同研發食譜,強調新鮮中藥的營養成份。

種植中藥多年的蕭瑞煌,和其他農民共同組織花蓮藥用保健植物生產合作社,行銷交由生技公司來負責,希望契作農民能安心種植,張同吳從栽種到行銷,一路跟著農民討論找出路。

現在我們都仰賴進口,而花東農民所生產出來的中草藥,主要還是供應到鮮食市場,如果想要取代進口中草藥,有沒有可能呢?

從中國產地運來的山楂片、黨參,塞滿一整個貨櫃,工人迅速下貨,分門別類依序放好,很快地這些貨物就會流通到全台各地,根據中醫藥司的統計,每年大約有三萬多噸中藥材來到台灣。

然而受限於生長環境,台灣中草藥只能朝適地適種來發展,無法大量生產,相對成本也會比較高。

不可諱言的是,想要推動本土藥草產業的健全,每個環節都跟台灣中藥文化的復興,息息相關。千百年來,我們依循自然節氣過生活,是東方哲學,也是日常生活。中藥有著藥食同源的特性,它是治病藥材,也是食物。

中藥跟我們相處多年,是文化,也是華人生活裡的一部分,台灣的中藥文化要如何發揚光大?利用這些在地的寶藏,本土中草藥能不能創造台灣優勢?不管是本土藥草的種植,或是傳統藥材炮製技術的保存,讓農業跟中藥產業相結合,相互輝映,創造出新的產業鏈。人和中藥的故事能繼續說下去,土裡持續傳出中藥香。

集數
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