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裡的恩賜|花東縱谷野菜的滋味

記者  張岱屏

秋冬季節,花東縱谷並不如想像中蕭瑟寂寥,野地裡處處生機盎然。山蘇、藤心、楊桃豆、龍葵、樹豆…,放眼望去,到處是可以採摘的美味野菜。但是,只有真正的野菜專家,也就是這些在黃昏市場賣野菜的阿美族媽媽們,才能夠精準地判斷什麼菜長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它正好成熟。

十二月的花東縱谷,到處是黃澄澄油畫般的色彩。這是屬於油菜花的季節,一群阿美族的媽媽背著籃子,穿梭在油菜花田裡,熟練的摘取油菜的嫩葉。對於一般農夫來說,油菜花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菜,但是,阿美族的媽媽們卻一點也不介意,只要吃起來順口,就是好菜。

其實在秋冬季節,花東縱谷並不如想像中蕭瑟寂寥,野地裡處處生機盎然。

山蘇、藤心、楊桃豆、龍葵、樹豆…,放眼望去,到處是可以採摘的美味野菜。但是,只有真正的野菜專家,也就是這些在黃昏市場賣野菜的阿美族媽媽們,才能夠精準地判斷什麼菜長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它正好成熟。

過去,阿美族的男人打獵捕魚,阿美族的媽媽就負責摘野菜。阿美族的媽媽們清早出發,到休耕的田裡、到山腳下、到流動的水圳邊巡查一個早上,傳承著古早以來阿美族豐富的野菜知識,她們通常有可觀的成績,永遠不怕空手而歸。有時候,種檳榔的漢人要砍伐檳榔林,會通報她們來幫忙砍檳榔,阿美族媽媽就可以順便採檳榔心。

什麼是“野菜”?野菜跟一般的菜有何不同呢?阿美族野菜文化的研究者黃啟瑞表示,野菜跟一般蔬菜的不同,在於它沒有進入農作與商業的物流系統,所以野菜是沒有辦法被估量的。

原住民媽媽到野外去採野菜,會遇到什麼樣野菜的種類、數量,事先並沒有辦法精確去估算。所以,對於野菜種類與數量的掌握,除了展現了野菜的知識傳承系統之外,它通常也是一個部落鄰里關係與人際關係的展現,這些東西的掌握越清楚的話,野菜的收穫就越豐富。

結束了一個早上採野菜的工作,下午就是阿美族媽媽們聚集在黃昏市場,展示野菜的時光。位於花蓮吉安鄉的黃昏市場,乍看之下與一般市場沒什麼兩樣,但是其中有一個特別的角落是阿美族野菜區。每天下午兩點過後,媽媽們載著各式各樣山上來的、田裡採的、海裡撈的山產、野菜、海產,集中到這裡。十多年下來,黃昏市場野菜區已經變成了一個新型態的小型阿美族部落,甚至還有自己的民選頭目。



花蓮黃昏市場的歷史源起於民國六十二年左右,一開始由一些阿美族老人家在南昌村的網球拍工廠附近擺攤,賣一些野菜給下班時路過的阿美族女工。十幾年來攤位越聚越多,市場交易越來越熱絡。曾經有人說,花蓮黃昏市場的誕生實在是一個異數,從剛開始時只是幾個攤販在街上叫賣,到現在竟然擴充成花蓮第一大市場,每到傍晚時分,市場中萬家燈火、人頭鑽動,而其中的阿美族野菜攤更是名聞遐邇。

黃昏市場可說是東部原住民野菜的集散地與批發大宗,許多原住民大老遠來到這裡,只為買到「原味」菜色。除了野菜之外,黃昏市場還有各式各樣阿美族的山海產,像是醃肉、醃魚、蝸牛、海菜……。來到阿美族的野菜攤詢問菜名,媽媽們通常會用「美語」與「國語」互相對照。透過媽媽們的解說,漢人也漸漸習慣了阿美族的菜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滋味就在野菜攤上傳遞。

黃昏市場的野菜攤吸引了許多喜愛野菜滋味的觀光客,也吸引年輕一輩的阿美族人。在買賣交易的過程中,來自各地的野菜知識,默默地傳承下來。

沒有固定的菜園、沒有固定的菜色。不同的季節,花東縱谷的平原送給阿美媽媽不同的禮物。就像一張神秘的藏寶圖,寫在阿美媽媽的心裡,她們知道哪裡的龍葵正在生長、哪裡的楊桃豆正在開花,然後在田埂上,放心享用野地的恩賜。

集數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