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屏
一條道路,兩種環評?|東豐快速道路環境疑慮待解
這是一條充滿爭議的道路,它將穿越九二一斷層帶、穿過自來水水源保護區、還要徵收農地與果園。這條道路創下環評新例,短短9.6公里,這一段通過環評,另一段承諾進入二階。台中人贏了一條路,還是輸掉長遠的環境?
父親留下的那棟老房子|老屋變身綠建築
一個充滿實驗精神的文化創意工作者、一個回老家定居的退休公務員,他們兩個人,在這間老屋進行某種改變,這個行動有可能會替台灣的老屋修復,開創另一片天空嗎?
請樹搬家|適地適種提高移植存活率
台東大名鼎鼎的金城武樹,總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拍照,今年麥德姆颱風所帶來的強風,把它給連根吹起,縣府用高規格來搶救大樹,要讓大樹原地重建。如果樹木有靈也會怨嘆,命運不同,遭遇怎有如天壤之別,有的地方想盡辦法要留下樹;有的地方,樹木卻得遠離家園…
省下一座核電廠|台灣節能產業蓄勢待發
夏日炎炎,六月一日,正式進入夏季電價,大賣場裡,省電商品跟著熱銷。從LED燈、高效率冷氣到節能馬達,誰能替你省電又省錢?隱藏在生活中的各種節能科技,正準備幫台灣的未來,省下一座核電廠…
水與路|東豐快速道路環評爭議
一條道路,將穿越九二一斷層帶,橫過給水場上方,為了縮短十分鐘的車程。國道四號向東延伸,居民有的擔心,有的期盼。究竟這條通往山城的路,該怎麼走?對大台中的水源,會不會帶來衝擊?
不核作的選擇|核四存廢全民公投
1999年核四動工,這個高達2800億、長達十餘年的工程,興建過程爭議不斷、弊案連連。去年3月,行政院長江宜樺宣佈,啟動核四安檢,並且以公投方式解決爭議。一年過去,核四公投案消失,安檢結果一延再延,民間強大的反核聲浪,沒有得到回應,一切似乎回到原點…
消失的鰻魚|近四十年數量減少95%
鰻魚,是種神秘而特殊的野生動物,當牠來到你的餐桌前,曾經漂流了三千公里的旅程,因為討海人的竭力捕撈、養殖場的培育,最後才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近四十年來,鰻魚的數量減少了95%,在我們還來不及揭開牠的神秘面紗前,是否就將面對鰻魚消失的危機?
【核一除役】核燃料的難題|哪裡能安全存放核廢料?
已經35年的核一廠,反應爐的燃料池早已經飽和,這些用過核燃料,如果不能移出,到今年(2014)底,核一廠一號機將無法運轉發電。因此台電在核一廠區內,乾華溪岸邊,興建了用過核燃料乾式貯存場,1560束用過燃料棒,即將存放在這裡長達40年,引爆當地居民與反核團體的擔憂…
地震帶上的核電廠|耐震設計足夠應付大地震嗎?
福島核災過後,反核聲浪高漲,去年3月,台灣各地超過二十萬人走上街頭,反核成為一股難以抵擋的民意。一年過去,核一、二、三廠持續運轉,核四爭議仍未解決。3月8日,北中南東各地上萬民眾,再度走上街頭,呼籲政府全面廢核…
鋪一條路回家|大同大禮部落的手作返家路
十月初,一個下著大雨的日子,一群來自城市的志工,齊聚太魯閣,準備上山展開三天的工作假期。他們將付出腿力、勞力、心力,與太魯閣族人一起用雙手,鋪一條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