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嘉宏
守護關渡平原|選擇開發 還是守護台北最後農業平原?
關渡平原面積約700多公頃,有著廣大農地與濕地,是台北市最後的農業平原。長期以來,一直有加速開發的聲音,希望農地變建地,創造經濟利益。一群農民與環保人士,守護這片土地,希望關渡平原永保農業與生態。
《漁電大浪來襲》之二|漁與電如何共生?
光電和養殖疊加在同一塊土地上,希望能共生共榮,但如何共生是個問題。為尋求共生,政府部門建立了試驗基地,漁民也主動出擊,要求業者建立符合養殖需求的案場。有好的規劃,漁電才能共生,但好的案例又在哪裡?
綠能毀綠地?|選址爭議一再發生
政府大力推動綠能,達成潔淨能源的轉型,但是因為選址不當,減損農地、危害生態。為了守護農業環境,保育棲地,許多人展開抗爭,希望永續環境,不要毀壞自然綠地。
釣魚搶救原生魚|民間好手的外來種移除行動
水裡有魚就是好事嗎?如果水裡的魚,大部分是外來種呢?外來種入侵,只能乾瞪眼,或是可以積極一點?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理事長張元宏說:「近幾年協會著重外來種的調查和移除,希望幫原生魚類爭取一些時間,我們稱為終極之戰。」會釣魚,就能加入這場戰役。
灘地回復|為什麼這些地方必須清除紅樹林?
當新竹香山、台北關渡、新北蘆洲、彰化福寶等地陸續伐除紅樹林,在邁向淨零碳排的路徑上,政府計畫將紅樹林做為自然碳匯,想種植紅樹林來減碳。台灣生態學會理事蔡嘉陽認為「這不是為了生態,是為了生意。」紅樹林沒有罪,問題是人們把它帶到了,原本沒有它的地方…
【強颱凱米】港都遇水劫|思考減災、調適方案
凱米颱風過境,在高雄山區、平地分別創下單日累積雨量1217.5、887.5毫米的紀錄,其中平地雨量甚至比2009年莫拉克颱風還高出60多毫米,在氣候愈趨極端的趨勢下,該如何思考減災、調適的方案呢?
【動物保育】弱勢顧弱勢|手心向下的一堂課
德安教養院、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在彰化的二水生態教育館,展開了一項合作。心智與常人不同的院生將成為保育志工,學習如何照顧比他們更弱勢的野生動物。他們需要機會,也證明了當機會來臨,他們有能力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