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榮

拍鳥成瘋的時代|生態拍攝倫理的界線

2020-07-20

台灣興起拍鳥熱,人手一機,上山下海瘋拍鳥。為了拍到一張美照,各種手法紛紛出籠。於是各種反思與管制,不斷被提出,希望回歸初心,因為尊重生態,才會按下快門。  

搶救美濃雙溪水|防災與生態尋平衡

2020-07-20

高雄美濃溪上游的雙溪,源頭有著美麗的黃蝶翠谷,生態多樣但是雙溪中游的疏浚工程,引發破壞生態,許多生態人士出面呼籲,保護溪流。  

搶救名人故居|留下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

2020-07-06

歷史名人故居,作為對於歷史人物的尊崇,也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各國都會進行保護工作。在台灣,二二八事件中犧牲的湯德章律師故居,還有被奉為寶島歌王黃三元的家族老屋,都面臨開發拆除的危機。為了保護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民間發起搶救行動。  

國土計畫大搶地|農地面積嚴重減少

2020-06-22

國土計畫進入地方審議階段,在各縣市規劃下,不斷擴張城鄉發展用地,工業開發土地,嚴重減少農地面積。原本希望能重整國土秩序,卻被縣市視為最後土地劃分機會,形成一波搶地大作戰。

讓老樹成網紅|凝聚守護的力量

2020-05-25

網路上有個台灣老樹粉絲團,十多年來記錄台灣老樹的現況,幕後推手林耕宇走遍台灣各角落,拜訪超過兩千棵老樹,累積龐大資料。長期苦心,全憑一心熱情,他只有一個目的,在網路年代,讓老樹成為網紅,更多人來關心,形成守護老樹的網絡。  

山貓森林的里山夢|集資買下山林守護自然棲地

2020-05-04

山中的小屋,舉辦著小小股東會,每個人領到土地權狀,成為山林的主人。他們不是要買地開發,而是透過群體力量,以環境信託的方式,保護自然,打造山貓森林的里山夢。  

守護無形文化資產|留下歷史傳統文化

2020-04-20

台灣的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共有21項,地方級無形文化資產共有147項,每年固定時間舉辦,成為「活」的文化資產。但是隨著社會變遷,人口減少,甚至觀光化的影響,讓無形文化在傳承與本質上,都開始發生變化。守護無形文化資產,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以免古老傳統文化,走向消亡的未來。  

追查廢棄物農地|農地污染恐成食安未爆彈

2020-03-23

農地要求乾淨,保持糧食安全,但是台灣不斷有許多農地,被棄置廢棄物,造成種種污染問題。環保團體與政府展開追查,希望減少危害農地的亂象。  

林地種電行不行│綠意與綠能陷兩難?

2020-03-09

萬頃平地森林成為美麗地景,提供生態與休閒功能。但是營農型光電計畫,將砍除兩百公頃樹木,引發爭議。留樹或種電,成為兩難的選擇。  

搶救大學老宿舍|文化人士呼籲保存知名學者故居

2020-02-24

許多大學的老宿舍,有著悠久歷史,曾經是知名學者的故居,甚至是發揚文化的處所,承載著許多故事。現在它們面臨破敗與開發,一一消失。一群人發起搶救運動,不僅搶救老屋,更要搶救台灣記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