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榮
台灣麻的新時代|沒有塑膠的日子
在過去,黃麻、瓊麻植物製作的麻布袋、麻繩等物品,曾是生活中重要的日用品,但是塑膠出現之後,漸漸被取代,甚至植物也面臨消失。高雄、屏東的社區居民,進行復育與創作,希望開啟台灣麻的新時代。
屏東淨水行動|消滅豬屎河
屏東河溪污染,主要來自畜牧場排放的廢水,根據屏東縣府統計,以東港溪流域為例,周邊飼養高達六十多萬頭豬,水質污染指標的BOD(生化需氧量),畜牧廢水占74%,形成的髒臭,影響生態與生活。一個由民間發起的淨水行動,在四個鄉鎮推動,希望潔淨水質,發展親水遊程。
光電上山坡 | 太陽光電板的設置為何造成山坡地開發疑慮?
台灣發展綠能,被列為重要的國家政策, 規劃到2025年,太陽能設置容量目標為20GW。於是找地方鋪設光電板,成為衝高發電量的關鍵;但是如果光電上山坡,開發農地或破壞棲地,就可能影響農業與生態。
拍鳥成瘋的時代|生態拍攝倫理的界線
台灣興起拍鳥熱,人手一機,上山下海瘋拍鳥。為了拍到一張美照,各種手法紛紛出籠。於是各種反思與管制,不斷被提出,希望回歸初心,因為尊重生態,才會按下快門。
搶救名人故居|留下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
歷史名人故居,作為對於歷史人物的尊崇,也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各國都會進行保護工作。在台灣,二二八事件中犧牲的湯德章律師故居,還有被奉為寶島歌王黃三元的家族老屋,都面臨開發拆除的危機。為了保護社會共同的歷史記憶,民間發起搶救行動。
國土計畫大搶地|農地面積嚴重減少
國土計畫進入地方審議階段,在各縣市規劃下,不斷擴張城鄉發展用地,工業開發土地,嚴重減少農地面積。原本希望能重整國土秩序,卻被縣市視為最後土地劃分機會,形成一波搶地大作戰。
讓老樹成網紅|凝聚守護的力量
網路上有個台灣老樹粉絲團,十多年來記錄台灣老樹的現況,幕後推手林耕宇走遍台灣各角落,拜訪超過兩千棵老樹,累積龐大資料。長期苦心,全憑一心熱情,他只有一個目的,在網路年代,讓老樹成為網紅,更多人來關心,形成守護老樹的網絡。
山貓森林的里山夢|集資買下山林守護自然棲地
山中的小屋,舉辦著小小股東會,每個人領到土地權狀,成為山林的主人。他們不是要買地開發,而是透過群體力量,以環境信託的方式,保護自然,打造山貓森林的里山夢。
守護無形文化資產|留下歷史傳統文化
台灣的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共有21項,地方級無形文化資產共有147項,每年固定時間舉辦,成為「活」的文化資產。但是隨著社會變遷,人口減少,甚至觀光化的影響,讓無形文化在傳承與本質上,都開始發生變化。守護無形文化資產,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以免古老傳統文化,走向消亡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