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張光宗
埤塘濕地的開發危機|綠能選址爭議
台灣的埤塘與濕地,長期面臨不同的開發危機,現今為了推動綠色能源,天然氣發電廠、太陽能光電場興建,都找上它們。根據農委會2015年公告,「嚴重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地區,可以設置綠能設施」。盤點出可利用面積約1253公頃,其中許多是濕地區域。現今再增加埤塘設置光電場,讓環境面臨更大的生態危機。 高雄永安溼地過去鳥況不錯,生態團體記錄到的棲息鳥類高達170多種,遭到放乾設置太陽光電板而引發爭議。...
【823豪雨】水劫-水患下的農民自救之道
823水災發生,南部大淹水,造成重大災害,許多區域積水不退,更是加重災情。政府估算,全台農業損失高達8.7億,特別是養殖業,在這一次水災中,受災相當嚴重。面對氣候變遷,暴雨強降的時代,養殖漁民與農民,應該如何防範因應? 823暴雨,降下驚人雨量,嘉義縣東石鄉栗子崙地區,多日之後積水未退。部分居民裝設擋水板,防止大水沖家園,等待大水退去的時刻。多數家庭沒有防水設備,大水造成屋內積水,...
【友善畜牧】快樂製造雞|讓雞媽媽開心下蛋
你願意為一顆雞蛋,付出多少錢?三塊、五塊,還是十五塊?其實,一顆雞蛋、一隻母雞所能創造出來的價值,可能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集約化飼養的雞隻所面對的困境 一鏟一鏟把沙子裝進桶子,再倒進雞舍中的桶子裡。今年十歲的周庭安,過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暑假,他和朋友一起到雞舍當志工,整理母雞的家,還打算幫母雞寫故事。 這隻叫做小天使的母雞,特別受到孩子們的喜愛,也是周庭安故事裡的主角。牠輕輕閉上眼睛,...
竹東徵收再起|二重埔農地開發爭議
台灣面臨農地蓋工廠的問題新竹竹東卻在廣大工業地上,種滿農作,形成特殊的景象。竹東二重埔地區,原本是農業區,30年前為了開發,土地編定為工業區,但是農民抗爭,計畫終止,地目未改回農地,農民就在工業地上耕作。現今,開發計畫再起,農民再度聚集,決心守護世代的家園土地。
成龍濕地的幸福感|濕地藝術節的環境教育
一場藝術創作活動,又在成龍濕地展開,各國藝術家大顯身手。年年舉辦藝術節,推動的目標,不只要為濕地增添新作品,更要為社區帶來幸福感,才是動人的意義。
能源轉型的深澳路口|深澳電廠更新擴建爭議
高度爭議的深澳燃煤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環境差異分析,歷經三次專案小組審查,在3月14日的環評大會中通過。但新北市強調,絕對不會核發生煤許可,給台電使用。一座通過開發的電廠,卻將面臨無煤可燒的窘境,這是為何拉鋸?它的通過,又將掀起什麼波瀾?
【桃園氣爆】與煉油廠為鄰|居民像抱著不定時炸彈生活
熊熊焰火,染紅桃園市的天空。2018年1月29日清晨6點42分,中油桃園煉油廠內的一聲巨響,驚醒許多還在睡夢中的桃園市民。寒流來襲,陰雨綿綿,廠區周邊的居民卻滿腹怒火,頂著風雨聚集在廠區大門前,訴說他們心中的恐懼。
金門土雞返鄉路|留下台灣各地特色雞種
吃雞「起家」,辦桌、入厝,祭祖、圍爐,通通少不了牠。土雞是和台灣人飲食文化最為密切的經濟動物之一。對生產效率的追求,進口雞種的普及化,台灣各地農家常見的特色土雞品種,漸漸消失。台灣土雞血脈,如何繼續傳承?離鄉近三十年的金門土雞,要怎麼重新踏上返鄉之路,回到金門人的餐桌上?
與水共存之路|強降雨下的海綿城市
6月2日上午,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雷雨警報,呼籲北部嚴防土石流及淹水,短短一小時,台北市東湖國小就測到當日最大降雨量,每小時154毫米。目前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8毫米,已是全台最高,面對暴雨來襲,還是無法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