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野鄰居:白鼻心

採訪 /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添寶 陳慶鍾
剪輯 陳添寶

剛落成的嶄新大樓上,有隻乍看像貓的生物在圍欄上飛簷走壁,仔細一看,尾巴似乎比一般的貓還要長;夜深人靜時,天花板上傳來乒乒乓乓的聲音,令人懷疑是不是老鼠打架?近年有一種野生動物逐漸適應都市環境,牠們不只是偶然路過,而是已經在城市裡安家落戶,這個現象背後有什麼含意?又帶來哪些課題?

蟾蜍山居民的疑惑,開啟城市白鼻心研究

位在台北盆地東南邊的蟾蜍山,緊鄰人口密集的大安區,因為山頂設有軍方通訊塔,數十年來都是管制區。

位在台北盆地東南邊的蟾蜍山,緊鄰人口密集的大安區,由於數十年來都是軍事管制區,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居民梁玉玫指著一塊菜圃說道:「因為鼬獾喜歡吃蚯蚓,所以有時我們看到菜園被翻過,就知道鼬獾來過了。」

社區居民原本就很習慣周遭有各種野生動物,不過這兩年他們注意到,白鼻心似乎越來越常往山下跑,頻率高到有些居民可以精準地說出出沒時間:「傍晚六點多、晚上十一點多,還有凌晨四點多,不是我不睡覺,是因為牠會跳我的屋頂,碰碰碰的。」梁玉玫說:「所以一開始我們很疑惑,是不是山上的環境受到什麼干擾,這些動物才會往山下跑?」

當地居民拍到在電線桿上的白鼻心。照片提供/王永芝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居民邀請了台灣大學與台灣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來做調查,初步判斷這裡的自然環境沒有遭到破壞的跡象,架設在社區的自動相機,捕捉到許多野生動物的身影,包括山羌、食蟹獴、鼬獾、鳳頭蒼鷹等等。其中研究人員對白鼻心特別感興趣。

台灣大學研究團隊架設的自動相機拍到白鼻心。畫面提供/台大白鼻心研究團隊

白鼻心是夜行性動物,廣泛分布在海拔兩千公尺以下的林地,從頭頂延伸到鼻尖的白色條紋,是牠最明顯的特徵。雜食性的牠,會捕食小型鳥類、蛙類或昆蟲,但最喜歡的還是各種植物果實,因此又被稱為果子狸。

台灣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曾惠芸表示:「我們發現其他野生動物大多還是偏好山區環境,但白鼻心會下到山腳活動,我們就很好奇,到底白鼻心可以下到市區的什麼地方?」

延伸閱讀》城市裡的野鄰居:我們身邊的猛禽

研究與救傷資料證實,白鼻心已在城市安家落戶

研究團隊利用無線電追蹤四隻捕捉到的白鼻心,發現其中兩隻母白鼻心,都只在台大校內活動。

研究團隊在蟾蜍山和台大校園設置誘捕籠,捕捉到四隻白鼻心,為牠們裝上發報器,利用無線電追蹤,了解牠們的活動範圍。由於蟾蜍山與台灣大學之間被寬闊的馬路阻隔,研究團隊原本並沒有預期校內會有白鼻心常住,不過一年多來的追蹤結果顯示,其中兩隻母白鼻心都只在台大校內活動,而且還帶著小孩。

「這表示牠已經完全把都市當做家了,而且還放心地讓牠的小孩把都市當做家,我們會覺得這個族群已經在都市建立了穩定的狀態。」負責追蹤的台大森林系學生莊博鈞表示。

為了更了解城市白鼻心的動態,研究團隊在2022年5月成立了「城市狸貓回報網」,鼓勵民眾回報市區白鼻心的目擊紀錄,至今已經收到超過一百五十筆回報,其中也包括不少白鼻心媽媽帶小孩的影像紀錄。

為了更了解城市白鼻心的動態,研究團隊在2022年5月成立「城市狸貓回報網」,鼓勵民眾回報市區白鼻心的目擊紀錄。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長期投入野生動物救傷工作,研究組組長林文隆認為,觀察到幼獸,確實是野生動物在都市建立族群的指標。「2010年我們第一次收到白鼻心,當時也推測可能是民眾私養跑出來的,但是後來發現有幼獸,我們就覺得不對,牠們應該是在都市裡繁殖了。」

有民眾目擊白鼻心媽媽帶小孩在城市裡出沒。畫面提供/許珮甄

林文隆分析,台中市白鼻心被通報的點位,大致圍繞著較早開發的舊城區外圍,也就是因應人口增加,正在快速開發的衛星城市周邊:「在這個交界帶房子開始蓋起來了、樹開始被移掉,白鼻心就開始跑到房子裡面,所以這些區域被通報的比例就很高。」

曾惠芸表示,城市開發造成的擾動,對原本棲息的野生動物確實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這樣的環境穩定下來之後,部分物種可能就具有一些優勢。」他舉例,公園、校園裡有許多會結果的行道樹或景觀樹木,提供白鼻心穩定的食物來源;加上牠們攀爬能力很強,可以藉由電線等人為構造物移動,降低橫越馬路的風險,這些可能都是白鼻心適應都市的原因。

公園、校園裡常見的稜果榕或雀榕等樹種所結的果實,都是白鼻心愛吃的食物。 畫面提供/大冠鷲

白鼻心不只可以在都市裡繁殖,甚至不需要大面積的綠地。台大研究團隊曾分析台中市的78個白鼻心窩巢,發現有九成位於高度開發的土地上,也就是以窩巢位置為中心,畫出一個半徑一公里的圓,會發現這個圓裡,有75%以上的面積都是建築物,不少白鼻心乾脆就在建築物裡繁殖。林文隆觀察,有輕鋼架的鐵皮工廠,或中空的木頭隔間,都是白鼻心會選擇育幼的地方。

台大研究團隊曾分析台中市的78個白鼻心窩巢,發現有九成位於高度開發的土地上。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在鐵皮屋工廠架設的自動相機,拍到白鼻心利用輕鋼架移動。畫面提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城市居大不易,野生動物如何與人共存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幫民眾送來的白鼻心幼獸餵奶。

2010年,保育學會只收到一隻白鼻心,到了202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74隻。牠們被通報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些是因為在天花板夾層繁殖,產生的排泄物或幼獸叫聲造成民眾困擾。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工作人員游立祥表示,類似入侵民宅的案例,如果民眾有自行誘捕到白鼻心,學會人員會先觀察牠是否有在哺乳,因為這表示幼獸很可能還在建築物某處等待照顧。游立祥解釋:「我們會建議民眾盡量等到兩、三個月後,等小孩長大了,牠們就會各自離開。但也曾遇過民眾堅持要把母獸帶走,結果一兩個星期後牆壁裡傳出屍臭味,才發現一窩小白鼻心死在裡面。」

白鼻心媽媽受到干擾時,會叼著小孩把牠們一隻隻移到安全的地方,有些在過程中落單的幼獸,會被熱心民眾撿走。游立祥提醒,遇到類似情況要先保持距離觀察:「有些民眾在觀察時太靠近幼獸,導致媽媽不敢回來,最後還是把幼獸撿走,這等於是強制拆散牠們母子而已。」

白鼻心媽媽受到干擾時,會叼著小孩把牠們移到安全的地方。畫面提供/梁彧禎

除了意外失親,根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2010至2021年的統計資料,城市中白鼻心的主要傷亡原因為犬隻攻擊(38.6%)、車輛撞擊(36.1%)、觸電或獸鋏等(25.3%)。今年台大就有一隻失親小白鼻心,在研究團隊照顧下長大、通過野放訓練,卻在野放七天後,就遭到校內遊蕩犬隻攻擊致死。

在台大生科館和媽媽走失的年幼白鼻心「冰箱」,經過白鼻心實驗室收容照顧後野放,不幸遭到校園遊盪犬攻擊死亡。照片提供/莊博鈞

另一個隱憂是,白鼻心會被貓狗飼料吸引,餵食遊蕩犬貓,或把飼料擺在開放空間,會增加野生動物與犬貓接觸的機率,導致野生動物更容易被攻擊,或彼此傳播疾病。台灣大學白鼻心研究團隊成員林品萱擔心,貓狗飼料這類高熱量的食物來源,可能讓白鼻心的數量增加,形成潛在的人獸衝突風險。「很多人或許可以忍受有一隻白鼻心住自己家,但沒辦法忍受十隻白鼻心住自己家。」而白鼻心的數量如果增加太快,也可能導致牠們無法只靠天然的食物存活。

白鼻心會去吃貓狗飼料。畫面提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城市中野生動物面臨的問題很多,有些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式,曾惠芸認為,「在都市化趨勢沒有減緩的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都市中,幫牠們保留可以生存的環境,同時設法降低彼此的干擾。」2022年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的行動目標之一,就包括提升都市綠地的面積、品質與連通性。

與野生動物相遇,帶來的不只是驚喜,也有反思。與其說野生動物搬進了都市,不如說這裡原本就是牠們的家園,思考如何與牠們共存,是身為後來者的人類,無法迴避的課題。

延伸閱讀》遊蕩犬貓怎麼管|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造成哪些衝擊?

集數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