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跟人類一樣會罹患各種疾病,2011年,《我們的島》曾報導過台灣唯一原生牛科動物台灣野山羊(舊稱長鬃山羊)感染寄生蟲「穿孔疥癬蟎」的事件,染病的山羊頭、頸、四肢都會產生厚厚的痂皮、毛髮脫落,因為體表的傷口會讓山羊在移動時感到疼痛,因此牠們會逐漸放棄四處覓食,最終消瘦虛弱死亡。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疾病生態實驗室先前的調查,穿孔疥癬蟎的疫區,過去主要介於南投縣丹大山區、屏東縣霧台山區之間,但2021年開始,這個疾病似乎有擴散的跡象,傳統疫區南邊的台東達仁鄉、北邊的花蓮秀林鄉,都出現新的疫情。
2023年12月29日,屏科大研究人員收到台東大竹溪一帶的居民通報,在溪床上發現一隻死亡的山羊,30日立即前往當地進行採樣。來到大竹溪畔,通報民眾為指出山羊屍體的方位,並表示這幾年來,要在野外看到健康的山羊已經非常困難。
沿著居民所指的方向往上游前進,不久就發現了山羊的屍體,牠的體表結了一層厚厚的痂皮,毛髮間有許多脫落的皮屑,這些都是感染穿孔疥癬蟎的症狀。研究人員採集死亡山羊的皮膚、肌肉組織等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後續分析,下一個研究目標希望能捕捉到活著患病的山羊,測試牠們對治療的反應。
2024年1月17日,屏科大研究人員收到民眾通報,在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西寶聚落發現一隻感染疥癬蟎的山羊,顯示秀林鄉已成為山羊疥癬蟎新爆發的疫區。
研究人員立即前往當地,希望能採集活體野山羊的血清樣本,並測試牠對治療的反應,可惜研究人員抵達時山羊已經死亡。由於野生動物行蹤難以掌握,因此野生動物疾病調查難度很高,屏科大正在研發藉由山羊糞便來檢驗疥癬蟎感染率的標準流程,而這套流程需要染病山羊的血清樣本來提高準確度。
穿孔疥癬蟎在其他國家曾有造成野生動物區域性滅絕的案例,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強調,雖然尚未證實台灣野山羊有類似區域性滅絕的狀況,但仍須及早建立可靠的疾病監測管理方法,否則等到最嚴重的結果發生,可能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