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姑巒溪十日談

採訪 張岱屏
攝影 陳添寶 達卡爾

秀姑巒溪北岸興建堤防的消息傳出後,當地居民、保育人士等展開了搶救秀姑漱玉的連署.經過一個禮拜的說明、連署、討論之後,在七月九日的公聽會中,第九河川局做出了堤防緩建的決議.然而,堤防停建的故事背後,又呈現了怎樣的決策過程呢?本週我們的島將告訴你堤防事件的來龍去脈。

花蓮與台東兩縣之間的崙天山南側,由於河水不斷下切,穿過中央山脈、縱谷,切穿海岸山脈,秀姑巒溪於焉誕生。隨著人的到來,河邊的石頭有了名字──澤卜,日本語稱秀姑,根據阿美族的習俗,海神討厭髒亂,這個石頭的功能就是將髒亂擋住,留在岸邊。

隨後,遊客、觀光業者來了,房子蓋在澤卜的旁邊;颱風來了,河水越過了澤卜,河邊餐廳的老闆嚇了一跳,寫了一封陳情書給政府,希望政府幫忙蓋堤防。河畔有些居民聽說堤防要興建了,有些居民完全不知道,究竟未來河岸會發生什麼事?

2002年,秀姑巒溪北岸興建堤防的消息傳出後,當地居民、保育人士等展開了搶救秀姑巒溪的連署,保育團體也透過網路,積極地向各政府單位陳情,讓負責管理景觀生態的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感受到龐大的壓力。

經過一個禮拜的說明、連署與討論之後,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在豐濱鄉公所舉辦秀姑巒溪堤防公聽會,泛舟業者林永樂提出:「危險的地方,人本來就不能去的,是我們自己要來的,這個資源屬於大家,不能因為人就改變他!」

在居民的參與之下,秀姑巒溪建堤案暫緩,也寫下了由居民與保育團體共同討論、參與河川治理決策的良好範例。幸運的是,秀姑巒溪兩岸天然的澤卜也得以倖存,無須被水泥混凝土所取代了。

地點
集數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