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今昔

記者 于立平 蘇志宗 林佳穎

冬末春初的北台灣,上萬隻雁鴨、上萬個人,齊聚在華江雁鴨公園,共同詮釋一種都會的野趣。南台灣的夏日清晨,一株株急待啟發的幼苗,無拘無束地吸收著,鳥松濕地的自然養份。秋高氣爽,中台灣的高美濕地,以其得天獨厚的豐美,重建了人們對於土地的信賴和期待。

高美濕地位於大甲溪口南方,目前的範圍大約300公頃,是一塊會長大的濕地。

民國81年台灣省政府通過台灣省加速推動海埔地計畫,希望開發西海岸廣大的潮間帶,也就是西海岸的濕地,高美濕地因此淪為海渡電廠開發案的預定地,於是工業的發展和生態的保育,開始展開長期抗戰。

不過,並非全台都籠罩在這一場戰火煙硝之中,過度開發的台北市,當時已開始意識到濕地保育的重要,於是市政府在民國82年正式將淡水河中興橋與新店溪華中橋之間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並且將雁鴨棲息最多的華江橋河畔規劃為雁鴨公園,可惜當時還是停留在傳統水泥工法的開發觀念,於是粗暴的施工方式,嚇走了雁鴨。

正當雁鴨們毫不領情地飛離了華江雁鴨公園之際,南台灣這塊被多數人遺忘,而幾乎要遭垃圾和廢土滅頂的鳥松濕地,竟然在「鳥松濕地教育公園」的催生下絕處逢生,雖然幾經波折,還是在千禧年的9月完工啟用。鳥松濕地位於高雄縣鳥松鄉,這一帶在早期曾有所謂大、小貝湖的特殊景觀,大貝湖就是今天的澄清湖,小貝湖後來幾乎全被填平開發,只留下一處兩公頃左右的低窪地,也就是今天的鳥松濕地。

鳥松濕地教育公園的成立,最難能可貴的,是由學者專家、地方團體以及地方政府三股力量結合所展現的成果,此外,在設計規劃上摒除水泥工法,而著重生態自然工法的施作,也是濕地保育觀念上的重要里程碑。

民國85年7月,邱文彥教授與高雄市野鳥學會共同組成規劃調查小組,最後依據鳥松濕地的自然特性,繪出整個教育公園的藍圖,當然,如何降低人為的干擾,如何兼顧多樣物種的棲息,也都是此一規劃案的重點。

生態工法是最近這幾年才漸漸受到台灣的重視,但長久以來,台灣工程運作的體系,一直都是非常習慣水泥化的思考和操作,所以無論是發包或是施工單位,對於生態工法的理念和施作都抱持著質疑的態度。時間有限,再加上施工單位不熟悉生態工法,鳥松濕地的施工過程依舊嚴重干擾了原有的生態,讓參與的學者和地方保育團體都感到相當的無奈。

台灣的生態工法目前才剛起步,成果如何還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不過現階段至少代表著一個重大的意義,那就是,過去老死不相往來的保育界和工程界,終於在這裡找到了交集的可能,這對台灣的環境深具意義,而未來雙方所要努力的,應該是以更大的誠意、更多的溝通、攜手合作,而不是因此而裹足不前。

集數
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