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濁的界線

記者 張岱屏

八月二十四日,艾利颱風來襲,新竹、桃園山區降下四十年以來的最大豪雨,雨水夾帶泥沙自上游而下,大漢溪成為滾滾黃河。供應桃園地區民生用水的石門水庫成為泥漿壩。而桃園縣南區大溪、龍潭、中壢、平鎮的居民以及工廠,開始了將近半個月無水可用的惡夢,創下台灣歷年來停水時間最久、範圍最廣的紀錄。

颱風過後,自來水公司原以為按照往例,兩三天內水庫泥沙便會漸漸沉澱,不料隨著時間推移,水質混濁度竟然一天比一天高,從八月二十六日的2-3萬度,到三十日的4萬度,到了九月一日更飆高到7-8萬度(自來水廠原水濁度超過七千度便無法處理),相關單位這時才警覺到,石門水庫泥沙淤積的高度,恐怕已經超過標高195公尺的石門大圳取水口。而經濟部也趕緊採取臨時應變方案,從石門水庫後池堰及壩頂取水,解南桃園燃眉之急。

但是,抽取水庫上層水,能夠解得了一時之渴,卻不是解決桃園缺水問題的長久之計。豪雨之後的水荒,暴露出大漢溪中上游集水區管理的種種亂象。

首先是上游集水區管理呈現多頭馬車、權責單位分立的現象。記者在九月二日深入北橫,當時公路局正在搶修榮華壩附近崩塌的路基,為了趕在九月五日之前搶通道路,施工單位將崩塌的土石直接推下河谷,只要再下一場雨,這些土石就會全部送進石門水庫。公路局基於盡速搶通道路的技術本位上,毫不考慮的就將崩塌土石推進大漢溪上游,但是土石推下去容易,要再清出來卻需要花上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成本。這便是各單位各行其事,沒有整體考量的結果。

台大土木系教授郭正泰指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管理權責分立,林班地屬於林務局管理,而原住民保留地屬於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為鼓勵地方產業發展,對於在山坡地種植水蜜桃、水梨、綠竹筍等不加遏止,反而常舉辦促銷宣傳活動。不同的管理單位基於部門本位,往往朝著不同甚至互相衝突的目標前進,這是集水區經營管理上的大問題。郭正泰認為,相較於翡翠水庫集水區有一專責的管理機關,水源區的保育也做的較為完善。

大漢溪另一個沉疴已久的問題是中游的採砂亂象。從石門水庫到板新淨水場的大漢溪水路約有十八公里,沿線有數個砂石廠。八月底九月初,當桃園兩百萬居民求水若渴,淨水場因為水質混濁停擺之際,只見板新淨水場上游河段,位於大溪鎮崁津大橋附近的砂石廠,仍然大大方方的抽溪水洗砂,怪手日日夜夜的不斷將洗砂之後剩餘的廢土推進大漢溪河床,致使溪水混濁河床敗壞。石門水庫混濁的泥水經過這十八公里的河段,還要遭受這些砂石廠的洗禮,才能苟延殘喘地流向板新淨水場,而這就是供給台北縣及桃園地區一百六十萬人喝的飲用水!當地居民表示,這些砂石廠設立在河岸,洗砂傾倒廢土由來已久,但是當記者向管理單位第十河川局詢問,承辦人員僅表示,這砂石廠並不是設立在河川地,若真有其事,他會再進一步了解狀況。

九月六日,當南桃園的居民滿懷期待地打開水龍頭,卻發現水質如此混濁。桃園人何時有清水可用?而混濁的究竟是水,還是權責劃分不明、管理界線不清、執行不徹底的水源保護機制?

地點
集數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