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浩劫|採捕過量的臨界點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原本沒有經濟價值的澎湖海參,這兩年卻成為人們掠捕的目標。一場前所未有的海參浩劫,正在澎湖海域發生......

每年春夏交替,是澎湖潮間帶最動人的時節,退潮後繁盛的生物景象,令人目不暇給。在海中漫舞的血紅六鰓海蛞蝓、潮池中色彩斑斕的硨磲貝、岩縫中新生的小海兔,還有許許多多,種類多到讓人記也記不清的大小海參。目前全世界有記錄的海參,有一千兩百五十種,在台灣地區記錄到的有三十種。其中,澎湖海域海參的種類,就有二十多種。常見的海參包括蕩皮參、黑海參、棘手乳參等等…

在珊瑚礁沿岸的潮池裡,到處可見蕩皮參與黑海參,努力伸展著觸手,過濾珊瑚沙中的有機物、藻類與細菌。根據國外的記錄,一隻海參每年珊瑚沙的吞吐量是兩百磅,所以又被稱為海蚯蚓,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海參一直默默地扮演著金字塔底層,最重要的清除者角色。

海參幾乎沒有天敵,他並不是海鳥或魚類喜歡的食物。長久以來海參最大的天敵只有一個,就是人類。由於海參的內臟與體壁具有毒性,處理過程非常繁複,過去只有澎湖離島的居民,會不嫌麻煩地捕撈海參入菜。由於沒有經濟效益,過去澎湖海參並沒有被過度捕撈的危機,但是這一兩年國際海參價格高漲,台灣有廠商大量收購,並集中處理本土海參,澎湖海參開始遭了殃。



時隔五年,我們再度回到澎湖的潮間帶,卻看不到原來充滿生機的景象。舉目望去,原本密佈在潮池間的黑海參、蕩皮參,現在幾乎找不到半條。是什麼原因讓漁民把目標對準海參,讓海參在一夕之間絕跡?我們來到澎湖本島東北方的小島—鳥嶼,據說這裡是捕撈海參的重地。

目前設籍在鳥嶼的居民有1800人左右,其中留在島上的大約有800人。在潮間帶撿拾海參、貝類,是老人家最主要的餬口方式。自從有廠商大量收購海參之後,抓海參成了一項全島運動。鳥嶼港口旁小小的雜貨店,現在成了海參批發的中心,老闆正在整理一包包冷凍海參,這些初步處理的海參,一公斤100元,全部運送到台灣的工廠集中處理之後,再賣到台灣與中國大陸各地。

月光下漁船紛紛進港,滿載著一桶又一桶的海參。這幾年受到過度捕撈以及寒害的影響,漁獲量銳減,漁船出去捕不到魚,海參與河豚就成了魚貨的主力。碼頭上漁民忙著把海參開腸破肚,做簡單的處理後,再用開水燙過,鋪在地上冷卻,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在這裡進行著。

吉貝是另外一個海參捕撈的中心。這裡的漁民表示,幾十年來因為台灣與大陸的拖網漁船大肆掠奪海洋資源,海底的珊瑚礁被消滅殆盡,珊瑚屍體隨著水流衝向吉貝,以每年八十公尺的速度覆蓋潮間帶,被覆蓋之處,石滬毀壞、珊瑚滅絕。在潮間帶生物資源加速崩潰的情況下,漁民能撈多少就撈多少。現在想要在吉貝的潮間帶找一條海參,比在馬路上找一塊錢還要難。



當地漁民很清楚,以這種速度繼續抓下去,海參的絕種指日可待。然而,海參的絕種,代表的不只是一個物種浩劫,它牽動的是一整個生態網絡。在吉貝,老漁民之間就有個傳說,他們認為「鰻魚苗是海參生的」。老漁民說的鰻魚苗,其實是一種寄居在海參肛門附近的隱魚。海參的肛門不但是隱魚的避難所,還提供隱魚新鮮乾淨的海水和氧氣。這類與海參共生的生物,其實還不少,萬一海參絕種,這一群與海參共生的家族,也會跟著消失。

海參的成長速度很緩慢,大約三年才能成熟,萬一絕種想要再復育,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定要等到海裡連一條海參都找不到了,政府才要開始採取行動嗎?

在毫無管制的過度捕撈下,澎湖海參數量已經降低到滅絕的臨界點!縣政府的漁政單位應該適時介入調查,劃設禁止捕撈的保護區,搶救這一場海參浩劫。

側記

在截稿前不久,接到澎湖友人的電話,告訴我們海參的濫捕已經擴散到澎湖本島的潮間帶,由於數量稀少,現在兩條海參叫價到三百元。如果繼續坐視不管,也許今年夏天,海參就要全面消失在澎湖的海岸線。

地點
集數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