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素人攝影師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張光宗 陳慶鍾 葉鎮中,剪輯 張光宗

兩個看不出來有五十多歲的阿伯,卻能不減學習的熱忱,邊做邊學,學習拍攝紀錄片,因為懷抱著對家鄉的真誠熱情,所以拿起攝影機紀錄起家鄉的一點一滴,不管是具有地方歷史的文物、生態景觀,到攸關家鄉環境的議題,都躲不過他們的鏡頭,關懷家鄉,永遠都不嫌太晚。

來到桃園縣,觀音鄉和新屋鄉的交界處,新屋溪口。映入眼簾,是由水筆仔構成的一片綠海,在風的擺弄下,綠波起伏,白色的甜根子草也隨著風,搖曳生姿。

在水筆仔底下有著豐富的潮間帶生態,正蹲在堤防邊拍攝招潮蟹的,就是永興村當地的居民葉斯桂,他希望透過攝影機,把家鄉的美好事物都保存下來。葉斯桂說,自己常常為了一個鏡頭蹲半個小時沒動,甚至是趴著,就等著主角從洞口裡面出來,不過生態觀察並不是他的正職。

來到葉斯桂工作的汽車保養廠,葉斯桂從生態觀察者變成了資深的修車師傅,專注的眼神依舊,只不過注視的對象,從紅樹林生態變成汽車零件。

下班後,葉斯桂經常呆在自己的工作室,屋子裡放滿了專業的放映器材,他熟練的組裝起放映機和螢幕。等待國中同學葉福星從倉儲公司下班後一起討論。葉福星常笑葉斯桂是個傻子,不但犧牲休閒時間,還自掏腰包買這麼多器材。不過在旁人眼中,他們兩個是一對傻子,都快退休的年齡了,還要花那麼多的心力來找事做。為了紀錄家鄉,他們利用假日參加桃園縣政府舉辦的影像人才培訓營,一有空就拿著攝影機穿梭在各種村內場合。

從來不曾接觸電腦的葉斯桂,更是從電腦輸入法開始學習。總是要帶起老花眼鏡才能看清楚眼前的字。而原本握著修車把手的黑手,拿起DV帶,掌起攝影機,葉斯桂用另外一隻眼來認識家鄉。

藉著拍攝,葉斯桂聽著老人們娓娓述說當年的故事,慢慢加深他對家鄉的情感,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發展的永興村,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每年到了祭祖時節,在外地的葉氏子孫,都會回到葉氏祖塔進行祭拜,是當地的重大盛事,葉斯桂也一一紀錄了下來。

隨著歷史老去的,除了老人還有老宅。永興村裡還留有當年福州師傅興建的傳統三合院,由於興建時期相近,外觀大致雷同,有著石砌圍牆、青斗石做成的門踏,紅磚牆外觀完整精美,連中廳的樑柱也都保留當年的模樣,葉斯桂除了紀錄下來,也希望未來規劃成文史導覽,讓外地人來透過建築來認識永興村。

除了記錄歷史、生態景觀之外,2008年六月,葉斯桂意外發現英華威要在永興村興建風力發電機的事情,葉斯桂和葉福星決定,要用影像紀錄下這一切。

按照英華威的計畫,預定在新屋鄉設置十七座風機,永興村就佔了十二座,設置地點有可能會影響到防風林。而村民們擔心長年來護衛永興村的防風林,要是一旦點狀開發,就可能會產生風洞效應,進而有強勁的海風會灌進家園。

為了想進一步瞭解風機設立後,對村民生活是否有影響,葉斯桂和葉福星等人一同去拜訪苗栗縣後龍鎮已經設有風機的村子,實地訪問居民,所遭遇的問題。對葉斯桂和葉福星來說,這和之前拍攝的主題不同,感受也格外不一樣。

因為花在紀錄片上的心力太多,讓家人一度不諒解,也擔心兩個人的體力是否能負擔,但是慢慢瞭解後也逐漸認同兩人的做法,兩人都說雖然有疲憊的時候,但憑著對家鄉環境的熱情,就覺得還是應該要做些傻事,就是這樣的念頭,讓他們繼續下去。

兩位葉先生,相識將近40年,他們保持年輕的心,樂於學習,並且用影像,保存了家鄉的歷史,他們以家鄉的環境自豪,在他們所拍攝的每一個畫面當中,都有著守護故鄉最真誠的心意。

當葉斯桂大哥拿出放映器材播放時,我忍不住跟他說,這些東西放映單位都會有啊!你不用特別花錢自己買吧!他笑著說這樣就不用去借,隨時誰找我,我就可以去那邊放片給他們看,為了拍攝紀錄片,他也不惜斥資買了兩套電腦和剪輯軟體,難怪他的同學葉福星笑說找了個傻子來,不過也真是要有這股傻勁,才能一直走下去吧~

集數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