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容小溪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新北市農業局打出四維治理、生態藍帶的計畫,將整治十多條野溪,居民期待,工程整治與生態原始所需要的平衡點,這些由石頭堆砌的護岸,是不是答案?

不同於大河奔流的澎湃,流經山間的野溪,是清新、溫婉、活生生的。清可見底的澄澈,大大小小石頭錯落,灣潭、小瀑,水流或快或慢,蟲魚鳥獸各自汲取生命的能量。

每條溪流都有自己的樣貌,從沒有一條會完全相同。長年從事野生動物研究的陳一銘,同時也是生態畫家,細膩畫風詳實紀錄著野地的美好,在他眼中,野溪充滿活力。「牠們各自尋找到自己需要的那個角落,整個架構起來,就是完整的生態美學。」一幅二十多年前的畫作,勾勒著溪流的豐富與層次,還有躍動的活性。

陳一銘說,「野溪應該要有它的生命,應該要有曲徑通幽的美感。年輕的時候,碰到溪流,有個慾望,會一直想要往上走,想看看上面有什麼。」美,往往在迴轉之間,「曲徑通幽處,潭影空人心」,溪流,也梳洗著人的心靈。

可惜,現在的野溪,因為流經人們的生活範圍,許多變成了這個樣子。水泥,雖然堅實厚重,卻讓水岸永不透氣,三面光,死氣沉沉的整治手法,讓許多人難以接受。

後來,以疊石打造護岸的工法,開始出現,今年,新北市農業局提出四維治理的生態藍帶計畫,希望整治工程能融入環境,同時打造親水空間。新北市農業局農業工程科技士林威鐘表示,出發點是由剛轉柔,加入了生態考量,採就地取材,營造多孔隙環境。生態藍帶的理念,在點狀跟線狀基礎上,擴大範圍,加入時間軸,整治前後有生態調查,完工後結合社區,進行生態保育。

八月中旬,第一個案例完工,是金山重和里的重和溪中游,疊石磊磊,整齊劃一。新北市農業局農業工程科長林俊德說明,由於上游淤積,影響農田水利會的取水堰,如果不整治,會影響下游80公頃的農民耕作。由於用石塊取代水泥,節省下經費,也達到減碳目的,算出來減少49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相當1.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收量。

「整個庄頭都很歡喜。」花了好幾年才爭取到整治,重和里里長賴蔡標,對工程很滿意。里長信心滿滿,事實上這是重和溪的第三期整治,沿著溪岸步道往上游走,第一期與第二期的護岸工程,現在石縫中長出植物,綠意盈盈。

回到剛完工的第三期溪段,已經有遊客慕名而來,在溪中享受初秋涼爽。指著溪中若隱若現的銀白身影,「苦花,你看,魚越來越多了。」賴里長開心的說。他希望整治後的空間能吸引遊客,為村子帶來觀光機會。

另一個完工的案例,位在石門區的八甲溪。德茂里里長花文發表示,賀伯颱風以後,整個都淤塞,溪水亂流,整治起來,溪才像一條溪,現在的施工法比較好。疊石頭固岸的工法,十多年前就在八甲溪施作了,花里長覺得目前還很堅固。

那整治過後,生物還在嗎?花里長說,「施工影響幾百公尺而已,做好了魚還是會從上游流下來,溪整治起來,魚蝦都一樣有。」

看起來,還有生機,但失去了什麼呢?陳一銘表示,「自然界有韌性,很多生物會回來,可是那不是原來的生物,棲息的生物一定跟原來不再完全一樣。」剛完工的整治,看起來光鮮,讓他心如刀割。

溪流像大自然的動脈,本就會不停變動,工程在兩岸建立了框架,對人來說鞏固了生命財產,放進了人們想要得東西,卻讓溪流失去了原本的多層次與複雜度,失去了活性。

生態藍帶計畫,已經完工了四條野溪,三峽的竹坑溪與紅龜面溪工程剛發包,接下來還在評估六條野溪的可行性,總共十二條溪,都是地方居民提出整治需求。

筆直、平整、開闊的溪床,失去了原始容顏,追不回自然的純粹。這是以生態藍帶來包裝野溪整治?還是抓住了人與自然拉扯的平衡點?美麗口號建立在人工設施上,交給下一代的溪,還剩下多少野性魅力?

地點
集數
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