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水大作戰

採訪 柯金源 黃康妮 比恕依‧西浪
攝影 陳添寶 葉鎮中

當每天三百多輛的載水車穿梭於新竹科學園區之後, 緊接著便開始上演農民搶耕、強開閘門與緊急鑿井的劇碼, 搶水大作戰便開始了。 如果把這次的缺水危機歸咎於水庫錯誤決策,或是用水調撥反應過慢,那對於台灣的水資源就抱持太樂觀的態度了。

台灣的年雨量高達二千五百公厘,但是其中能夠被儲存使用的,只有18%,同時,隨著各種污染以及開發行為的增加,不但讓大部分的河水成為只能遠觀,而不能使用的廢水,也加速了地面逕流的流失,讓許多河水的水量大不如前。

河水留不住,水庫就成了重要的蓄水設施。

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島上,大小水庫總共有四十四座,期望能夠以量取勝、克服枯水期的威脅。

觀察水庫上游的集水區,由於公路開闢,造成沿線崩塌地不斷,加上許多違法開發的農地、餐廳與遊樂區,使得集水區內熱鬧發展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集水區的違法開墾,讓台灣地區平均每兩年的水庫淤積量, 等於一座澄清湖的蓄水量。嚴重的水庫淤積問題,加上能夠建造水庫的壩址所剩不多,要度過每年十一月到四月的乾旱期,就必須以地下水源當做輔助水源。

位於桃園縣觀音工業區附近的石門水庫移民新村,是原來居住於石門水庫淹沒區居民的新聚落,雖然他們為了公共用水而犧牲自己的家園,但是這些居民的取水歷程卻是一波三折。

觀音工業區附近的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四十公尺,高居全國之冠,目前已經被列為地下水管制區。為了灌溉農田、魚塭養殖, 或是工業用水的目的,台灣每年補注的地下水量,趕不上抽取的地下水量,其間的落差高達二十億噸。無法使用的河水、淤積嚴重的水庫,與過度超抽的地下水,讓我們在乾旱季節來臨的時候,只好束手無策,並且回歸到最原始的等待。

 

集數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