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落的吉野驛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張光宗

花蓮吉安鄉的舊火車站前,有一棟80年的日式房舍,最近因為道路拓寬,面臨強制拆除的命運,當地居民發起一連串搶救活動。究竟這棟老房子的背後,有著什麼樣不平凡的故事,而它跟整個吉安鄉,甚至東部的歷史,又有什麼樣的關聯?

花蓮吉安鄉稻香路的盡頭,一片濃密的樹蔭底下,隱藏著幾棟80到100年左右的日式房舍。這些老屋是那麼的不起眼,以致於絕大部分的吉安鄉民,早就已經遺忘,大概只有五十歲以上的人經過時,會偶爾想起,這裡曾經是吉安鄉最重要的生活據點-舊吉安火車站(吉野驛)。

建造於1914年的吉野驛,不只是一座火車站,也與聚落的形成密切相關。百年前,日本政府在花蓮港廳以南,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日本官辦的移民村,一批又一批從日本四國渡海來台的移民,經由鐵路來到吉野村,開創自己的新天地。就在同時,西部的客家移民也沿著鐵路,在吉野驛下車、落腳。

不同的族群因為鐵路,在這裡交會、落地生根。民國以後,吉野村改名為吉安鄉,舊吉安車站也在民國69年裁撤,人潮漸漸散去。但是圍繞著吉野驛而生的站長宿舍、貨運行、票倉等老房舍,仍默默的佇立在鐵道邊,成為吉安鄉一處寧靜的角落。



舊火車站前的貨運代辦行,是一棟保存完好的日式宿舍,當年日本移民撤退時,吉野村民黃文嵩從日本友人手中得到一台相機,後來黃文嵩在吉安站前經營貨運代辦行,靠著這台單眼相機,為吉野驛和吉安鄉的舊時生活,留下了一張張珍貴的影像紀錄。

民國98年,黃文嵩的孫子們拿到了一只徵收公文,鄉公所計畫將稻香路,從13米拓寬為15米,正好橫切過老貨運行,老屋即將被拆除。黃家人不斷向鄉公所與縣政府陳情,希望能暫緩稻香路底50公尺的拓寬工程。他們指出,稻香路底從吉興路通往舊車站的這一段廣場,因為鐵路阻隔是一條死路,並沒有迫切必須拓寬的必要。去年四月 黃家後代向花蓮縣政府文化局申請,將老屋登錄為歷史建築,當時審查委員認為資料不足,暫緩登錄。



今年9月,推土機逼近稻香路口,老屋的拆除迫在眉睫。黃家第三代的年輕人,舉辦吉野驛生活圈老照片展,並且發起「保留吉野驛」廣場連署,短短一天就得到200多人的連署支持。

附近稻香國小的老師們,也帶著小學生來這裡認識家鄉歷史。這一次的鄉土教學讓小學五年級的林廷宣,成為保存老屋行動中最年輕的居民,他熱心的向來這裡參與連署的大人導覽解說。保留吉野驛廣場的連署人數,已經超過700位,然而吉安鄉長認為,公共工程有一致性,即使目前是一條死路,考慮未來鐵路高架的可能性,就算沒急迫性還是要拓寬。



鐵路高架遙遙無期,如果道路地下化就根本沒必要拆除老屋。究竟是拓寬一條死路比較急迫,還是保護老屋比較急迫?根據黃知行的調查,吉安鄉的日式房舍,已經剩下不到十五棟。當地價上漲,一棟棟老屋難逃被拆除重建的宿命,有些人寧可放棄土地利益,選擇讓老屋的生命延續。

吉安鄉慶豐地區這棟老房舍,是日據時期吉野村最後一任村長—西村建之助的故居,又被稱為「西村之屋」,70多年來歷經颱風與地震,屋瓦與檜木結構依然完整,不論外觀與內部,都還維持當年的風貌。



多年來,西村之屋並沒有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當吉安老屋與菸樓幾乎消失殆盡,西村之屋與吉野貨運行一樣,是僅存能夠見證日本移民史的民房,也是日本老人回到花蓮尋根時的憑藉。高齡82歲,曾經參與保存慶修院的日本耆老國田宏,特別寫信懇請吉安鄉公所,留下歷史空間。

當有些建築物被指定為古蹟,就因為妨礙私人利益而被連夜拆除時,有人卻願意放棄私利、盡力保存,替後代留下活的歷史遺產。地方政府是否能換個角度,檢討道路拓寬的必要性,聆聽居民的心聲,為歷史讓路?

集數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