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眼睛

記者 張岱屏

在與漢人交易尚不普遍的時代,台灣原住民主要的肉類來源,便是來自於狩獵所捕獲的動物。一直到今天,布農、泰雅等原住民族,還是保留著狩獵的傳統。為了要成為一個好的獵人,布農的孩子從小就要跟著Dama〈父親〉在山林裡學習各種知識,除了要有在山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之外,也要懂得動物的習性,能夠輕易地從動物的路徑、糞便等線索掌握動物的行蹤。

布農族有句智慧語:「不可以跟大地開玩笑,因為大地也會眨眼睛。」因此,光是會獵捕動物並不算是獵人,一個真正的布農族獵人必須懂得經營、管理自己的獵區,並且嚴格遵守各種規範與禁忌,一步都不能踰越。否則不但可能一無所獲,甚至會發生危險。

布農族老人說明,布農族傳統狩獵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Mapuasu,不管有沒有打到獵物,當天都必須回家,另一種Hanup,是由八個人組成的獵隊,在山上可以滯留十天左右,一年當中只進行2次,「所以祖先留給我們的狩獵方式,不會讓動物滅絕,因為我們嚴守獵場的倫理,為的就是各氏族能管理好自己的獵場,讓動物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如今布農族的Asum(老家),還有很多動物在活動。

另外,布農族的射耳祭是狩獵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在每年4月初出獵結束後進行,以所獵到的鹿耳作為射擊標的,成年人射中鹿耳代表來年的豐收,兒童射中鹿耳表示日後將成為一位神射手。射耳祭最重要的意涵,是為了感謝動物賜給布農族人豐富的食物。

也許是因為流著獵人的血液,即使是在肉類早已不虞匱乏的今天,布農族人仍然以狩獵回應來自山林的呼喚,循著祖先走過的崎嶇獵徑,謹守著祖先的叮嚀,就像看顧自己的命脈一般,一步一步、敬慎小心。

地點
集數
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