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動物」相關報導
【島在現場】大卷尾幼鳥救援任務|腳被塑膠巢材纏繞無法離巢 2024.07.10
每年4-7月是大卷尾的繁殖期,有同事在上班途中,注意到公司附近的大卷尾鳥巢,一隻幼鳥不停拍翅卻無法離開,覺得情況有異,因此找來同事用長桿綁上小型攝影機,查看鳥巢內狀況。 一看之下,才發現原來牠有一隻腳被巢中的塑膠繩緊緊纏住,難以脫身,親鳥雖然不定時會前來探視,但也莫可奈何。 細看拍攝到的影像,發現原來這碗狀鳥巢幾乎全都是疑似紗窗的塑膠線,以及類似沙發的海綿所構成,...
【島在現場】驚!棘冠海星大爆發|東沙環礁珊瑚礁生態有危機|2024.07.09
棘冠海星又稱魔鬼海星,外觀有許多的棘刺,刺表皮有毒腺細胞,會分泌劇毒,潛水時若不小心碰到輕則腫痛,嚴重的話可能會休克。大量爆發的時候,就如同是蝗蟲過境,棘冠海星號稱珊瑚殺手,會以珊瑚為食,造成珊瑚生態系的大危機。
【環境映像影展】半徑2.5公里|讓蜂農告訴你蜜蜂幫助我們做了哪些事?
蜜蜂在生態中擔任著生產、運輸及服務的重要角色,活動範圍約在半徑2.5公里內,牠們的日常,也間接幫助人們解決糧食問題及改善周遭的生態。本片藉由蜂農的生活,讓觀眾去反思是不是可以在生活中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餐桌上的金門藍孔雀|野外族群數量控制的課題
藍孔雀原生地主要在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1999年颱風來襲的一場意外,讓圈養的藍孔雀跑到野外。十多年來,野外族群數量越來越多,讓金門民眾不堪其擾,該怎麼辦呢?
【動物保育】弱勢顧弱勢|手心向下的一堂課
德安教養院、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在彰化的二水生態教育館,展開了一項合作。心智與常人不同的院生將成為保育志工,學習如何照顧比他們更弱勢的野生動物。他們需要機會,也證明了當機會來臨,他們有能力把握。
【環境映像影展】鯨之聲|開發與保育的故事
數百支離岸風機正在台灣西海岸大肆興建,緊鄰不到50隻的中華白海豚將長期受到噪音干擾,長年投入鯨豚病理與聲音研究的獸醫楊瑋誠,試圖揭開這些看不見真相,開發與保育的故事,正在同步進行....
【島在現場】溫室蟾入侵|2024.05.30
溫室蟾是近年入侵台灣的外來種,最厲害的是,牠不需要經過蝌蚪期變態,也無須水域,母蛙直接在潮濕的土或是落葉層產卵,大約兩個星期,卵就可直接發育成小蛙,相較本土的兩棲類,更能適應乾旱和陸域生活,繁殖季也更具優勢。 溫室蟾成長過程不用經過變態,直接從卵變成小蛙,又能適應乾旱的環境,變成優勢物種。 溫室蟾擴散的族群量驚人,研究人員表示從高雄包含仁武寵物公園在內的四個樣區中,...
從神話之鳥到黑面琵鷺,梁皆得無怨無悔拍攝守護鳥類生態40年,《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ft.生態紀錄片導演 梁皆得|我們的島Podcast
梁皆得是臺灣非常知名而重要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原本從事木工、製作八仙桌的他,為何會一股腦地投入鳥類拍攝工作?他的生命轉折與價值是什麼?在這一路過程中,又遇到什麼挫折困難呢?
追尋雪豹與螢火蟲:關於多物種交會的自然書寫|ft.作家 徐振輔|我們的島Podcast
從事環境保護、對環境進行關懷的形式有許多,包括上街抗議、進行監督或是從事學術研究,但本集節目將要介紹的,是自然書寫的年輕作家徐振輔。
愛上蛙類的那一天 帶領公民科學家守護青蛙|拯救瀕危青蛙日|ft.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副教授 楊懿如|我們的島Podcast
從小抓青蛙玩的人,是怎麼變成保育青蛙專家的呢?台灣首位青蛙博士楊懿如,他跟青蛙的緣分是怎麼開始的?台灣有38種青蛙,在他研究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哪些奇妙的蛙類故事?一妻多夫的台北樹蛙、衛星雄蛙又是什麼? 沒有想到青蛙也是這麼有趣的生物。到底青蛙有什麼特別之處,又是如何讓楊老師投身青蛙的世界呢?
武陵河烏啟示|氣候變遷對物種影響的長期監測
七家灣溪因為環境維護的好,食物來源充足,是大甲溪上游河烏族群外擴的基地,這裡的河烏,族群數量受到颱風很大的影響,是極端氣候的敏感族群,當颱風來的時間異於往常,甚至該來的颱風沒有來,對牠們來說都是問題。歡快的春日,氣候異常的陰影跟隨,武陵的河烏,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