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動物」相關報導
30X30民間保護區 可行嗎?|用群眾力量來守護環境
30X30是什麼意思?這裡說的是,2022年底,在加拿大舉行的第十五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會議(CBD COP15)。會中決議,各國的陸域、水域面積,要在2030年,至少各達到30%,被有效保護與管理。包含了各國的法定保護區。
澎湖海龜怎麼了?那些關於澎湖海龜的二三事|feat.台灣愛龜協會 理事長 陳久林|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澎湖綿延自然的沙灘,不只遊客愛,海龜也愛,從蒔裡到望安,曾經許多海岸都是母龜上岸產卵的重要棲地,如今每年只見到零星的數量,海龜怎麼了?遇到了哪些難題?
湖心映危機|搶救靜水型原生魚
來到湖邊,人的心很容易靜下來,但池水中,台灣的原生魚不平靜。生活在埤塘的靜水型原生魚,遭遇棲地消失、水質污染、外來種入侵等多重威脅,有一群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搶救生活在埤塘的台灣原生魚。
「調」魚大賽在深溝|喜歡撈魚、釣魚也能成為公民科學家?
七月盛夏,在宜蘭員山鄉一處湧泉池,一群大人小孩在這裡戲水消暑,也有人拿著網子嘗試撈魚,原來這些人是「深溝釣魚大賽」的參賽者,他們比的不是誰能釣到最多魚,而是誰能在大賽期間內,觀察記錄到最多種類的水生生物。
不一樣的生態鳥園|讓傷鳥可以安心的家
鳥園應該是什麼樣子?或是國家管理的鳥園,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在南投的鳳凰谷鳥園,歷史相當悠久,作為一個老牌鳥類動物園,如何轉型出現代生態園區的樣貌,成為不一樣的生態鳥園。
逆轉入侵潮|揮別外來種鳥類這麼難!
有的活潑,有的優雅,有的呆萌,有的俊逸,因為很美,有些種類被引進作為觀賞鳥,原本能自由翱翔的日子,只剩牢籠。有些個體逃出,憑著超強適應力活了下來,更強的,還能繁衍後代,擴張族群。對牠們來說,這是本能,對台灣的環境來說,這是外來種入侵。
遊蕩犬衝擊生態環境、動保野保對話尋解方|ft.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顏士清、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專案管理 張毅豪|我們的島podcast
台灣遊蕩犬已經逼近16萬隻。包括石虎、穿山甲、山羌、草鴞、獼猴等野生動物,遭遊蕩犬攻擊傷亡的案例層出不窮。高雄壽山山羌族群更減少90%,幾近區域性滅絕。如何有效降低遊蕩犬貓數量,應否大規模捕捉與移置,近期野保與動保人士有激烈的討論。
【里山系 三芝生態小方舟】之二:滴滴皆辛苦~氣候、缺工、農藥,多重衝擊的養蜂人生
「花季到了就是要賭,不賭怎麼知道今年有沒有蜂蜜?」初春,天氣回暖,蜂農簡誌良一家,準備帶著蜜蜂南下。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養蜂人是哪裡有花開就往哪裡去。
去夜市撈金魚、釣烏龜、抽鼠兔|農委會修法禁止又政策大轉彎?|feat. 林樵 台灣愛兔協會公共事務長|公視我們的島 Podcast
夜市撈金魚錯了嗎?農委會預告即將修訂《動物保護法》,禁止因為賭博、娛樂、遊戲、營業或宣傳,而進行動物交換或贈與。在部分業者反彈後,農委會表示將只針對哺乳類修法(鼠兔貓狗),金魚、烏龜等水族動物將不受限制,引起熱議。
對海告白:鯨之聲|鯨豚聽力承受的界線
離岸風電開發是否會對海豚生存造成影響?一直是近年社會關注的焦點。現行離岸風機規範打樁時,750公尺內不可有海豚出沒,打椿噪音不可超過160分貝,但是這樣的限制規範足夠保護海豚嗎?如果降低打樁噪音,是不是就不會影響到海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