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相關報導
護水之茶|坪林農民改種有機茶護水源
好茶需要好水,在部份地區,好水仰賴好茶,一個好茶好水的友善循環,正在新北市坪林山區開展,農民改種有機茶來保護水源,翡翠樹蛙正是這場轉變的最佳見證…
731號埤塘的綠精靈
早期在台灣西部的水田、草澤、埤塘裡,經常可以看到個體嬌小的台北赤蛙,流線型的身材,叫聲跟一般蛙類很不同,繁殖期接近春夏交際、春雷大作的時候,因此又有雷公蛙的稱號。工商社會來臨後,埤塘一一被填平,蓋起水泥建築、高樓大廈,這夜裡小精靈的棲身場所,越來越少。桃園縣楊梅市的731號埤塘,僅存少數的小小家園,同樣出現許多地難關在等待牠們…
吃一顆好蛋|改變傳統格子籠飼養模式
雞蛋,是最方便、也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但是,為我們產下雞蛋的雞,有99%,是被關在小小的A4籠子裡,一生都踩不到地,像機器一樣,吃進食物、產下雞蛋...
海洋危機總動員|銅藻大量發生擾動海洋生態
東北角傳出死魚事件後,緊接著海藻大軍在台灣北部海域登陸,大量的銅藻佈滿海岸線,銅藻到底從哪裡來,又為什麼會這麼多?跟死魚事件有沒有關聯?我們試圖抽絲剝繭,找出真相…
猴不教 誰之過|餵食獼猴加劇人猴衝突
來到高雄市柴山,很多熱心民眾都會提醒你,要小心猴子搶東西,柴山獼猴的負面形象,似乎已經深植人心,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試圖找出人猴關係變遷的脈絡,尋求解決方案。2011年12月6日,柴山正式升格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正好讓許多人重新思索柴山的獼猴問題,重新找回人與猴之間的那條界線。
地域限定~礦鄉猴硐|結合人文與生態深度體驗猴硐
當沒落的猴硐遇上流浪貓咪,山城變成貓村,假日人潮洶湧。面對暴增的遊客,老猴硐,有些措手不及。觀光發展能為地方帶來繁榮,卻也可能讓地方失去原本的色彩,面對突如其來的觀光浪潮,猴硐該怎麼樣保住自己,產出「地域限定」的在地特色?
守護草鴞|夜間出沒的猛禽
台灣低海拔草生地,有一種長相很奇特的貓頭鷹,叫做草鴞,圓圓亮亮的小眼睛、白白的臉,像是剖了一半的蘋果,生性敏感害羞加上只在夜間活動,很少有人在野外看過牠的模樣。高雄市野鳥學會長期在中寮山進行生態觀察,意外發現這裡有固定的族群存在,不過最近幾年,卻沒有再發現草鴞的巢位,憂心的他們,決定要展開搶救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