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相關文章

熱浪來襲!──勞工、高齡長者如何因應高溫衝擊?

2025-09-07

炎炎夏日,氣溫屢創新高,面對酷暑,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躲進冷氣房,當極端氣候已經成為常態,高齡長者、戶外勞工,這些特別容易受到衝擊的高風險族群,該如何因應?

丹娜絲後續》強風下的光電板-現在的光電板設計有辦法抗風嗎?|ft.台灣防災產業協會常務理事 姚大鈞|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

2025-08-08

丹娜絲颱風遠離,但強風導致多個光電案場受損,不管是地面型、屋頂型都都有傳出受損情形,其中又以水面型光電場受損最為嚴重?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跟材料或是結構有關嗎? 這次強風對光電板造成的考驗,正突顯出我們光電政策欠缺相關設計規範,未來光電場又該如何強化安全與韌性設計,來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在2024年初就曾提出警訊,要重視強風對太陽光電設施的威脅,...

丹娜絲颱風》強風吹過,現場實錄【島在現場】

2025-07-16

丹娜絲風災,讓嘉南地區1.6萬戶房屋受損,為了避免受到風雨侵襲,居民只能暫時以帆布來應急。強風也讓將近3500根電線桿倒下、斷裂,全國累計停電戶數約百萬戶。強風豪雨之下,破紀錄的暴潮,導致台南七股西寮里,受到海水倒灌的威脅...

讓黑鳶飛|透過研究理解牠們的危機與需求

2025-07-05

黑鳶,俗稱老鷹,是許多人熟悉的猛禽,然而牠們面臨棲地消失、農地鼠藥毒害等問題,為了了解黑鳶在台灣生存受限的原因,研究人員持續進行調查,尋覓巢位、在幼鳥身上裝上發報器,想要知道更多關於黑鳶的一切。

鱟保育日|認識鱟

2025-06-20

每年的620是鱟保育日,一起來認識被列為瀕危物種的鱟。鱟過去在台灣本島北海岸和西海岸很常見到蹤影,隨著棲地開發、捕捉食用、海洋污染等因素,數量銳減。目前只剩下澎湖和金門可以看到穩定成鱟上岸產卵和較為穩定的稚鱟族群。偶而在新竹香山、嘉義布袋、馬祖零星看到鱟的蹤影。

【圖解議題】廢清法修法|重點整理

2025-06-09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1974年制定的《廢棄物清理法》,繼2017年修法之後,事隔八年再度修法。環境部在2025年5月底預告修正《廢棄物清理法》 部分條文草案,對不法業者加重刑度,以及整合再利用管理的事權及管理規範,目前正在預告期間60天內,截止日為7月28日,收集各界意見後,送至行政院審查通過後,再送立法院審查。我們的島整理這次《廢清法》的修法重點如下: ​廢清法第46條:...

看見拾荒者|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中的角色與困境

2025-04-11

每個星期有兩天,拾荒阿姨會把推車推過來,停在人行道,進去收資源回收物。拿出來的資源回收物先放置地上,接著現場做分類。他彎著腰、低著頭,一遍遍重複類似動作,慢慢慢慢,原本在地上的物品,通通堆上推車。

垃圾為什麼會堆成山?【好!我來告訴你】公視我們的島解釋性報導

2025-02-05

春節過後,各地垃圾恢復清運,但有沒有聽說,南投草屯的垃圾山最近似乎又長高了?! 台灣露天堆置的垃圾量,從 2017 年的 8.5 萬噸一路長大,2023 年已經達到 84 萬噸,膨脹了快 10 倍。 但是我們所有焚化爐一年設計處理量有 774 萬噸,2023 年的一般垃圾只有 482 萬噸,明明就綽綽有餘,怎麼會讓垃圾堆成山呢? 這不只是一個垃圾問題,背後隱藏的是...............

台灣垃圾危機解方在哪裡?焚化爐會是最佳選擇嗎?| ft.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謝和霖|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18】

2025-02-04

自2015年以來,台灣面臨垃圾處理困境,部分縣市因垃圾去化問題囤積成山,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山,成為頭痛難題。

房子為什麼會倒?建築耐震能力怎麼看?又有哪些方法可以來補強呢|國震中心副工程師 邱世彬、中興大學土木系 助理教授 李翼安|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2025-02-04

1月21日,嘉義大埔發生規模6.4強震,導致上百棟建築毀損,根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勘災結果,損壞的大多是四、五十年前興建的老舊建築,可能不符合現行耐震規範,或是有軟弱底層的問題。

嘉義大埔強震帶來哪些訊息?!|ft.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 教授 温怡瑛|公視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2025-02-04

2025年1月21日凌晨0點17分,在嘉義大埔發生規模6.4地震,搖晃不斷,餘震至今超過50起,預計餘震還會持續多久?從現有資料來看,目前都難以判斷是哪一條斷層引發的地震,這表示當地有我們尚未發現的斷層嗎?或是代表其他意義?

我們的島X藝本道薩克斯風重奏樂團,共創一場音樂與環境影像的饗宴,帶您思考《未來的那一天》,將會是什麼樣貌

2025-01-26

2024年7月,藝本道薩克斯風重奏團在桃園、台北二地舉辦演奏音樂會,首次與公視「我們的島」、柯金源導演合作,這是年輕音樂家們以環境為主題,嘗試跨域共創的表現形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