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確認四斑細蟌存在台灣
四斑細蟌是一種體型嬌小的豆娘,生存在淡鹹水交界,過去只在日本、香港有發現紀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台灣則是到2005年,一個六歲小男孩在新北五股濕地發現了牠,確認四斑細蟌在台灣的存在。十多年來,荒野保護協會在淡水河流域持續做調查,曾見證牠滿天飛舞的盛況。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每個月都前往濕地進行四斑細蟌稚蟲和成蟲的調查,發現數量變化相當劇烈。五股濕地的四斑細蟌數量大量減少,志工推測,可能是因為2012年水門修復後,導致濕地陸化、棲地改變。台北社子島濕地是四斑細蟌另一個出沒點,荒野保護協會培訓志工投入調查,不過想在這裡看見四斑細蟌,要有雙腳深陷泥灘、難以自拔的準備。
延伸閱讀》社子島i-Voting之後|環境與人如何雙贏?
延伸閱讀》走訪溼地|溼地的價值是什麼?
相較於社子島濕地,北投磺港溪口濕地就在自行車道旁,雖然環境比較人工化,但觀察成蟲也相對容易。根據國外資料,四斑細蟌成蟲一生飛行距離不超過100公尺。磺港溪口濕地高密度的蘆葦叢,對牠是絕佳保護。除了高密度蘆葦,濕地的水深、水質和鹽度,也必須符合幼蟲生長條件。
只能生存在河海交界特定環境,是河川生態多樣性指標之一
四斑細蟌對環境要求相當嚴苛,只能在河海交界的特定環境下生存,因此是河川生態多樣性的一種指標。不過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的調查,在淡水河僅存的三個棲地,最近每個月調查到的成蟲數量都是個位數。
2019年,磺港溪口濕地曾發生公部門委託廠商清理垃圾,廠商卻大面積剷除蘆葦叢,四斑細蟌數量從前一年的40隻,銳減到當年的9隻。荒野台北分會棲地組志工陳鴻旻擔心,當族群處於數量低點,棲地又遭遇人為破壞,可能造成地區性的滅絕。
現在磺港溪口濕地的清理工作已不再委外,台北市政府也和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營造人工濕地,想延伸四斑細蟌的生活空間。
剛開始復育池沒有植被,只有大型蜻蜓來報到,荒野保護協會在復育池種植鹹草,蘆葦也開始生長覆蓋。復育池的水位也是幼蟲能否生存的關鍵,不能太乾,但水也不能太深,市府水利處和荒野保護協會經過不斷試驗,調整復育池高程,打通出水口,模擬自然循環的淡鹹水環境,終於成為適合四斑細蟌產卵、孵化的環境。
四斑細蟌幼蟲如何生長?牠在食物鏈又扮演什麼角色?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生汪君穎,在復育池收集稚蟲,一隻隻測量體長和頭寬,回到研究室觀察生長狀況,並採集稚蟲糞便做DNA分析。
汪君穎目前發現四斑細蟌稚蟲的食物,有跳蟲、蛾類,甚至是同類,但完整的食性分析還需要更多調查。另外,水流大小對稚蟲的生存也影響巨大,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特約研究員黃國文透過水工試驗,模擬當洪水侵襲河灘地,可能對稚蟲產生的衝擊,計算出棲地復育所需最小的安全範圍。
四斑細蟌生活的河灘地,往往因為防洪治水工程被大幅改變
台北市政府計畫在磺港溪口附近興建抽水站,也引起保育團體關注。市府表示,目前抽水站仍在規劃中,過程還是會納入生態檢核機制,邀請保育團體和當地民眾一起參與討論。
四斑細蟌輕巧停佇在淡水河邊,牠生活的空間離我們如此接近,但我們對牠的認識卻是相當缺乏。為了保護這稀有又敏感的小生物,許多保育志工、研究人員多年來堅持走進這片泥灘,點點滴滴累積資料,希望未來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孩子,依然能看見牠美麗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