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蛇找生路|友善耕作保護蛇類生存環境

採訪 林書帆 賴冠丞 林燕如,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賴冠丞 陳添寶,剪輯 陳慶鍾

說起蛇這種生物,不少人第一個反應是厭惡或恐懼,其實台灣有不少蛇類,早已因為人類的活動,面臨存亡關頭。

橫貫桃園和宜蘭的北橫公路,是蛇類觀察聖地,台灣有將近五十種陸域蛇類,這裡就能看到三十多種,占比超過七成,其中包括美麗而稀有的環紋赤蛇、羽鳥氏帶紋赤蛇、高砂蛇等等。2015年,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生游崇瑋與指導教授林思民,共同發表的新種泰雅鈍頭蛇,模式標本也是採集自北橫四稜,而蛇類中唯一的一級保育類金絲蛇,更是生態觀察愛好者心目中的夢幻物種。

體色艷麗的高砂蛇,也是北橫公路上能見到的蛇種

公路上曬太陽  不小心就慘死輪下

游崇瑋自高中時期至今,已經在北橫累積了將近二十年的觀察經驗,他回憶早年觀察時,曾經一個早上就能看到八條金絲蛇,但現在要好幾天才能看到一隻,他推測這很可能是牠們長年遭遇路殺的結果。

小型蛇類金絲蛇,很容易被忽略,

根據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統計,從北橫公路巴陵到明池短短二十多公里的距離,就有五個爬行類動物路殺熱點,這部分是因為牠們身為變溫動物,喜歡仰賴被太陽晒暖的柏油路,來提升體溫。

幸好負責北橫公路養護的復興工務段,十分重視路殺問題,近年他們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建議下,在蛇類活動高峰期,減少生態熱點的除草頻率、設置圍籬引導動物從地下箱涵穿越,以及在時常出現路殺的路段,設置警示牌,期望用路人看到警示標誌時,能放慢車速,為動物留一條生路。

北橫公路上提醒有蛇類通行的告示牌
 

低海拔半水棲蛇類 棲地易遭人為開發

相較於陸上活動的蛇,半水棲蛇類較少出現在路殺紀錄中,但目前台灣六種半水棲蛇類,已有四種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包括唐水蛇、鉛色水蛇、赤腹游蛇與草花蛇,都分布在海拔七百公尺以下,生活環境極易受到人類活動影響。

赤腹游蛇主要族群數量大不如前,生存面臨威脅


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毛俊傑長年投入蛇類研究,他發現過去普遍分布在低海拔水田、埤塘或濕地的唐水蛇、鉛色水蛇與赤腹游蛇,數量皆大不如前,主要原因是濕地與埤塘被開發填平及農藥使用。其中狀況最危急的赤腹游蛇,僅存的主要族群數量很可能已經不到兩百隻。

相關新聞》全台恐剩不到500尾 赤腹游蛇改列瀕絕保育類

唐水蛇相較於赤腹游蛇稍微幸運一些,因為牠在北台灣還有一塊品質穩定的棲地,這塊位於山區的水梯田,由於田區獨立,福壽螺沒有入侵管道,因此農民不會為了防治福壽螺,連帶殺死水蛇賴以為生的水生生物。此外水梯田無法以大型機具進行機械化耕作,對生物來說,也免除受到劇烈干擾的可能。

透過友善耕作提供生態服務給付 留給蛇類棲地環境

2017年,林務局羅東林管處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在盤點國土生態綠網潛在合作對象時,輾轉得知這片水梯田的存在。2018年開始正式與地主合作,透過不使用農藥與除草劑等務農方式的調整,提升這塊唐水蛇棲地的品質。

林務局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與地主合作,透過友善種植來提升這塊唐水蛇棲地的品質。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保育推廣處處長薛博聞表示,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的其中一個核心精神,是生態系服務功能補償,這跟一般所認知的「補貼」不同,農民因為需要手工除草、維持田地終年水源穩定,必須多付出勞力,因此綠網計畫會支付他一筆「生態薪水」,薛博聞解釋:「這筆薪水不是買農產,而是買農民友善耕作的行為本身。」透過這樣的制度,讓更多野生動物棲息地得以保存。

在野外遇到蛇是值得驚喜的事,牠們的存在是環境健康指標。

不論是陸地上或水中的蛇,都是食物鏈中的高階消費者,牠們的存在,是生態環境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因此在自然環境中遇見牠們,應該是一件值得驚喜的事。為蛇找生路,也是為我們自己找生路。

相關專題》終極搶救~力挽龍科三期生態衝擊|埤塘裡的動植物要搬去哪?

集數
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