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田,就是現在新北市土城區的祖田里,追溯開墾年代可以追溯到清朝,渡海來台的先民們,把開墾的三百甲土地都登記在媽祖名下,因此有了媽祖田的地名由來。
當時來台的先民也帶入了民間信仰-齋教,普安堂屬於台灣齋教建築,有別於傳統佛教,他們帶髮修行,在家講經說法,因此又稱「在家佛教」,和社區生活緊密結合,也有人習慣叫「菜堂」,是地方上重要的精神寄託。
現在我們所見的普安堂三合院,是1914年,大正三年所建,形式簡單古樸。第五任住持李應彬接手後,所打造的普安堂園區,更具有特色,曾經在日本美展獲獎的李應彬,無師自通,靠著自學,學會了各種技法,作品反倒有種豁達自在的美感,他的創作散見在園區各地,極富藝術價值。
李長俊還記得當時唸書時,來找父親的情景,當年的普安堂也是他畫筆下的主角。擔任教職的李長俊退休後回到普安堂,想整理父親李應彬作品和編寫世界藝術史,太太李榮台則計畫推動社區營造,這幾年下來,兩人努力研究當地文史,在調查過程中,一點一滴瞭解普安堂的價值與特色。
普安堂園區,珍貴的不只有文化藝術價值,李榮台委請自然步道協會調查,發現普安堂周遭的生態更是豐富,一路行來,多樣的自然生態讓人目不暇給。從高處往下看,可以看到人類逐步擴張的版圖,郊山生態系緊鄰城市,面臨許多開發壓力,走在這片森林裡,感受格外珍貴。
不過,這麼一個難得的自然生態,卻可能被新北市政府徵收作為殯葬園區而消失,讓愛好自然的人士,感到很可惜。為了留下普安堂園區和自然生態,各界專家學者召開記者會,反對殯葬園區的開發。建築學者李乾朗更提出,早在七、八年前他就建議新北市政府將普安堂園區及周遭環境列為文化景觀。
殯葬園區的開發,讓普安堂潛藏的危機迅速浮現,普安堂想要保存下去,最大的困難就在於產權爭議。目前媽祖田包含普安堂在內的三百甲土地,都被登記在新莊慈祐宮名下,慈祐宮要求現有住戶必須要向他們承租。但部分居民認為,這片土地是先民所開墾,慈祐宮取得土地所有權的過程,讓人存疑,因此不願簽下租約,雙方對簿公堂。
為了爭取留下普安堂園區,李長俊夫妻積極展開搶救行動,去年11月李長俊提報普安堂和周邊的悟源步道為古蹟,新北市文化局接獲提報,邀請文資委員現場查勘,1月20日文資審議委員會通過普安堂園區以暫定古蹟的身份列冊追蹤。
趕在拆屋之前,關心普安堂的居民召開記者會,希望避免遺憾發生。2月13號,法院要執行拆屋當天,數十位擔心的民眾,有人手捧著神像,一起來到普安堂,盼望神佛共同守護在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相隔數日,慈祐宮在得知普安堂園區被列為暫定古蹟,大為不滿,要求與文化局和文資委員一同履勘。3月30號,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做出結論,決議登錄為歷史建築,但公文上註明,請普安堂與新莊慈祐宮,雙方自行協調,取得新莊慈祐宮同意後,再辦理公告事宜,若雙方在7月19期限屆滿前,未能達成協議,本案就不登錄歷史建築,就此結案。
7月19日,普安堂和慈祐宮沒有取得共識,普安堂最後還是不具有文化資產的身分,李榮台當天向新北市政府發文申請暫定古蹟的展延,新北市文化局也以程序走完拒絕受理,普安堂的未來,成了未知數。
新莊慈祐宮和普安堂的產權糾紛,還有待司法來做定奪。但文化資產和自然生態,誰才有決定權?
留下歷史建物是為了找尋我們生活的根,而滿山的綠野是最珍貴的寶藏,富有歷史價值和自然生態的普安堂園區,未來有各種可能性,能不能替大台北留下最完整的齋教歷史,現在就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