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黑熊跟雲豹是一對很好的兄弟。原本他們的身體都是白色的,有一天他們決定替彼此畫花紋。黑熊先幫雲豹畫。黑熊很勤快,把雲豹畫的很漂亮,後來換成雲豹幫黑熊畫,因為黑熊先幫雲豹畫,畫得很累,所以就睡著了。結果雲豹偷懶,把熊整個塗黑就跑掉了。但因為黑熊打瞌睡胸口沒有被塗到,所以就留下一個白色V型的花紋。從此以後,雲豹跟黑熊就成了世仇…
民國七十五年,研究雲豹的美國動物研究專家羅彬慈博士訪問台灣,認為大武山地區是台灣雲豹最可能出現的地區。民國七十七年,在保育的呼聲下,農委會公告成立「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面積廣達47,000公頃,是台灣地區面積最大的自然保留區。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含括了台東縣五大水系:大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金崙溪及大竹溪等上游的原始森林,豐富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生態研究者不畏艱苦,想要見證南台灣這片野生動物的天堂。
民國九十年,農委會委託屏東科技大學在大武山自然保護區進行雲豹調查計劃。三年來,姜博仁與他的研究團隊足跡踏遍了大小鬼湖、大武山東稜、知本溪流域與太麻里溪流域,至今雖然沒有雲豹的蹤跡,卻累積了豐富的大武山動植物資料。今年二月十四日,我們與姜博仁的團隊進入大武山自然保護區,沿著太麻里溪流域而上,進行十一天的勘查,希望能更了解雲豹的故鄉--大武山。
由於研究者沒有辦法長時間在山中紀錄動物,而且大部分動物對於人都極為敏感,因此自動照相機就成了極好用的工具,利用紅外線感應動物的體溫,替研究者拍攝動物的一舉一動。三年來拍攝到的保育動物包括台灣獼猴、麝香貓、食蟹、穿山甲、水鹿、山羌、山羊、黑熊、石虎,以及極為少見的黃喉貂等等。
除了架設相機之外,對於動物棲息環境的調查是研究團隊在山上另一項重要的工作。為了更精確掌握動物出沒的環境,對於每一個樣區附近的植被密度、樹種,都要做詳盡的紀錄。由於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海拔高度從兩百公尺到三千一百公尺,林相從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到中海拔的亞熱帶闊葉林、到高海拔的溫帶針葉林,境內沒有公路的切割與人為的開發,植物林相保存得相當完整,也為境內的各種動物提供了適合的生存環境。
從海拔200公尺一路往上攀爬到1400公尺,林相從熱帶森林轉變為中海拔的闊葉林。在這個區域,研究團隊曾經見到極為稀少的保育類動物--黃喉貂。姜博仁表示,黃喉貂是台灣四種貂科中之一,也是其中毛色最漂亮的一種,多分布於中海拔區域,過去關於黃喉貂的生態紀錄與研究都極為缺乏。這三年來利用自動照相機得到的資料,在雙鬼湖與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都還有牠的蹤影,顯示在這一帶區域黃喉貂仍然有穩定的族群數量。姜博仁希望藉由大武山雲豹調查計劃,累積更多關於黃喉貂的活動模式與棲地利用等基礎資料。
大武山雲豹的調查計劃即將在今年告一段落,雖然至今尚未發現雲豹的蹤跡,但是,姜博仁卻意外地見證了大武山自然保護區的豐富與美麗。有人說,大武山是台灣最重要的野生動物基因種原庫、是中央山脈南端野生動物遷徙繁衍的唯一廊道。其實,大武山不僅是雲豹的故鄉,也是台灣每一個人心中不斷追尋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