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重建的起點|災後一個月,災區光復了嗎?

採訪報導

距離馬太鞍堰塞湖潰壩已經一個月,花蓮光復市區的街道淤泥都已經清理完畢,超人們留下的鏟子還在路邊,災民們陸續回家,準備重整家園。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第6鄰和第10鄰的住戶,潰壩時首當其衝、受創慘重。居民戲稱這裡現在是名符其實的家徒四壁,連門都沒有。雖然家當全部歸零,但老人家還是想早點回家。善心團體捐贈的物資、床鋪,讓高先生和阿媽可以暫時棲身。

大馬村第6鄰和第10鄰的住戶,潰壩時首當其衝,即便沒有門窗,老人家還是想回自己的家住。

住在旁邊另一棟平房的老夫婦也搭交通車,從瑞穗臨時收容的民宿返家清洗家園。房子沒門沒窗,只好搭帳篷休息。

搭交通車從瑞穗臨時收容的民宿返家的老夫婦,在沒門沒窗的房子裡搭帳篷休息。

家園修繕的困境

在佛祖街,多數住家的淤泥已經清理完畢。陳女士一家從馬太鞍教會收容處所回家已經兩個多星期,住家木造門窗全毀,只好先用塑膠帆布遮蔽,四周還堆置著沒有清運出去的淤泥。雖然已經接上臨時水電,但還沒有熱水,也無法使用浴室和廁所。

重災區佛祖街多數住家的淤泥已經清理完畢,有住戶從收容所返家,因為住家木造門窗全毀,只好先用塑膠帆布遮蔽。

位於中華路上的保安寺旁,淤泥堆積成山,但一旁的住戶曾先生耐不住老人家的要求,還是回家居住。砂石車和怪手來來往往,粉塵飛揚,目前的居住環境不佳,曾先生希望政府能提供中繼屋的選項,讓居民好好修繕家園。

針對馬太鞍堰塞湖洪災的受災戶,中央補助每戶房屋修復救助金,加上家園清理及慰助金等等,每戶共補助35萬。但是受災程度會因為居住區位,以及房屋結構而有不同。像是在佛祖街、學士街的平房,35萬遠遠不足以修復或重建。

中央補助每戶房屋修復救助金35萬元,但對受災嚴重的住戶來說,補助金遠遠不足以修復或重建。

雖然水利署正加緊趕工疏濬,並宣布要興建超級堤防,但上游崩塌區和河床還有三億方的土方,不確定的風險,也讓部分居民對重建家園 感到遲疑。(相關新聞:卓揆視察馬太鞍溪 南岸將興建超級堤防)

中繼安置要在哪?

中繼安置是「就地重建」和「永久搬遷」之間一個更具彈性的選擇。內政部表示,中央政府調查89戶重災戶中,40戶有中繼屋需求,中央初步選定糖廠舊宿舍及東側1.5公頃土地,做為興建中繼屋的基地。其他受災戶有中繼屋需求,則由縣政府進行意願調查。但Fata'an部落族人認為,預定地距離部落太遠,希望中繼屋能設置在地勢較高的舊部落,後續規劃也必須和部落進行溝通討論。

內政部表示,中央政府調查89戶重災戶中,40戶有中繼屋需求。
部落族人認為,預定地距離部落太遠,希望中繼屋能設置在地勢較高的舊部落。

頓失生計起步難

除了失去原本安穩的家,許多受災的居民也同時失去工作。光復市區一樓商店、餐廳、電器行,因為失去生財工具,還無法恢復營業,生計面臨立即的困難。

光復市區一樓的商店、餐廳都還無法恢復營業。

堰塞湖潰壩,造成溪流兩岸400公頃耕作地,被淤泥掩蓋。農民黃俊龍依照電線桿和樹林的位置,回來看看自己的農地。原本的水稻田,現在只剩一望無際的泥沙和漂流木。對於被淹沒農地,政府每公頃補償10萬,受損的溫網室、農機具也會另外賠償,但淤泥要怎麼處理,農地要怎麼回復,還沒有進一步討論。(延伸閱讀: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生存、生計、生活)

農民黃俊龍的水稻田,現在只剩一望無際的泥沙和漂流木。

建立自主防災機制的挑戰

災後,Fata'an部落年齡階層制度發揮了強韌的凝聚力,不但迅速動員青年返鄉救災,組成自救會,協助物資分配與重建。10月中更成立巡守隊,每天分三班,到六個區域做安全巡護,了解居民需求。

災後部落年齡階層制度發揮強韌的凝聚力,迅速動員青年返鄉救災,協助物資分配與重建。

10月18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舉辦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的疏散撤離演練,各村村長一早就開始測試廣播設備,部落巡守隊也協助村長和鄰長,執行撤離任務。部落青年Lisin Haluwey表示,許多村鄰長年紀老邁,難以負荷後續撤離和防災的工作,政府應該挹注經費,協助部落建立長遠的自主防災機制。

10月18日中央應變中心舉辦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的疏散撤離演練,各村村長進行廣播設備測試。

10月22日,馬太鞍堰塞湖解除紅色警戒,隔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撤除,總計運作33天,創下近20年來最長紀錄。但堰塞湖還在山上,災後的社區和部落仍在尋找重建的起點,地方也必須建立自主防災的準備,才有可能面對下一場災害的考驗。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集數
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