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做大水

採訪 朱淑娟 林燕如,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陳添寶

中度颱風「梅姬」,在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下,兩天內就帶來了一千毫米以上的雨量,是宜蘭地區年雨量的三分之一,驚人的雨勢,讓蘇澳、羅東、冬山、大同等多個鄉鎮,將近一半的宜蘭縣,都陷入了水鄉澤國…

今天是農曆十五,即使家裡淹水,住在冬山鄉補城村的蕭先生,惦記著大眾爺廟的神明,還是前來燒香拜拜,祈求梅姬颱風大水盡快退去。一路開著耕耘機,蕭先生巡邏著村子裡的狀況,眼前所見皆是汪洋一片。   

這次冬山鄉24個村落,有七成五以上都淹水,有些地方甚至淹到一層樓高,只能仰賴救生艇或軍車來發送物資,這幾天雨勢斷斷續續的,讓居民望著剛剛清理好的家園,又開始煩惱著,有可能又要淹了。

被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包圍的宜蘭縣,形狀就像一個向外的畚箕,原本就容易積水,整個蘭陽平原主要靠冬山河、宜蘭河和蘭陽溪沖積所形成,在平原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河川、埤塘和溼地,經由每次水患,河水帶來了豐富的有機質,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居民在此開墾落腳生根,造就蘭陽平原,成為台灣農業重鎮之一。

這次也傳出災情的羅東地區,過去是冬山河的舊河道,而五結鄉的五十二甲濕地和冬山鄉的補城村等地,過去都是屬於冬山河的洪泛平原,當地居民很早就學會與水共存。 

為了防洪治水,民國六十六年,宜蘭縣政府進行冬山河截彎取直的整治工程,讓洪水迅速排出,水患大為減少,但也改變了蘭陽平原的地貌。在城市裡的冬山河蓋起了又寬又高的堤防,變成觀光風景區,河水無法越堤流到52甲濕地,於是跑到了冬山鄉武淵村,從此武淵成了淹水區。

面對年年都來的水患,武淵村民只能自己加高再加高,政府所規劃的易淹水地區治理政策,進度如何?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也直言,以往改善排水問題會加設抽水站,在淹水嚴重時讓水快點抽出去,但這些方法,要面對宜蘭未來的挑戰恐怕不足。他認為要進一步規畫滯洪空間,把一些低窪、低度利用的土地徵收起來或利用現有土地闢為滯洪池,才能解決宜蘭地區的淹水問題。

在地的環保團體認為,這次宜蘭大淹水跟冬山河的河川治理很有關係,最關鍵的部分在於事權不統一,一條冬山河就有五個單位在管轄,上游是林務局,中游是地方政府,下游變成中央政府,隨著管轄單位不同,整治的作法跟經費上也有所差異,把河道變成葫蘆型,自然會有溢堤的狀況產生。

再加上民國九十五年雪山隧道開通後,從台北出發不用一個小時,就能到達宜蘭,更加速了蘭陽平原地貌改變,不過數年,農地上就長出許多豪宅。讓宜蘭的農地減少,降低了原本吸納水的功能。   

從這幾次颱風來看,累積雨量動輒都超過一千毫米,是現行的區域排水都難以消化的負荷,面對這種極端雨量,必須要有積極因應,像是在未來的建築法規、都市計畫都要把這氣候條件納入規劃,如何利用建築物做好雨水回收系統,利用有限的空間來蓄水,都是未來的住宅設計上必須有的考量。

原本就是由沖積扇平原形成的城市,在失去洪泛空間之後,又面臨極端雨量的挑戰,造成這次的災情。未來要如何釋出足夠的滯洪空間?重新學習與水共存,這不只是宜蘭所要面對的,其實是整個台灣未來所要面臨的新挑戰。

側記

這幾年只要是下起超大豪雨,不管是那個地區會釀災,從高雄、屏東、雲林都發生過汪洋一片的災情,許多人也都明白,這是氣候異常所造成的,而且未來的降雨不再是毛毛細雨,而是瞬間的傾盆大雨,要如何因應都毫無對策?對於要成立環境部的呼聲也從未間斷,但政府的成立速度如此緩慢,只有每到有災情,才又被拿出來討論一番,之後又束之高閣,以往在水資源議題中經常提到的流域治理,道理講了很久,卻也沒有單位來統籌,於是各單位還是各司其事,如果不再展現決心,可以想見,未來災情還是會繼續傳出…

集數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