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震盪、左右搖晃,四輪傳動的車子,在陡坡上不斷打滑,進入高雄山區找台灣山茶,還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一抵達茶園,眼前景象讓人為之一亮,每棵茶樹都六、七公尺高,採茶農民個個輕功了得,有如大俠或俠女。
台灣山茶是本土原生茶種,分布在南投、嘉義、高雄和台東山區,海拔從600公尺到1600公尺左右。採山茶不只要很會走、很會爬,還要使木棍、鉤樹枝、懂得閃避危機,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站在三米高的樹上,人稱「阿裕師」的羅榮裕,道盡採茶的辛苦,「有時候會遇到蛇在樹上盤著,如果看到蛇很近的話,滿危險的你要下來也不是那麼快,另外如果樹上有藤蔓,絕對不要隨便拉,搞不好就拉到虎頭蜂窩。」
這片有如野生叢林的山茶園,位於高雄六龜區和茂林區,是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的試驗林,在這雲深不知處的森林裡,台灣山茶隱隱展現著它的風華。
高雄六龜、茂林山區,是台灣山茶的最大產地,為了推廣在地產業,六龜的新發國小,在民國101年,將台灣山茶納入校本課程,學校裡每個孩子都是泡茶高手。孩子們的泡茶技術不是說說而已,107年的舊曆年前,新發國小舉辦一場草地茶席音樂會,招待來自高雄市區的好朋友。
遙想十八世紀初,台灣山茶第一次出現在文獻。過去農民大多是自摘、自製、自家飲用,後來進入現代化社會,集中在林班地、原住民保留地的台灣山茶,成為受法令保護的森林副產物。民國六十年代,高雄六龜廣種金萱和烏龍,全盛時期的新發里,製茶所超過二十家,後來因為八八風災影響,產業急速沒落,然而台灣山茶卻在這個機會下異軍突起,逐漸被更多人看到。
茶葉改良場平常都到低矮的茶園進行研究,2018年3月31號這天,同仁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地處深山的南鳳山茶區,診治蟲害嚴重的台灣山茶樹。把茶樹吃得滿身是傷的金花蟲早已飛走,留下的是一片片體無完膚的茶葉。林試所擔心,在老葉被啃食下,如果再開放摘採嫩葉,將對山茶樹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主任陳永修說,第一次發現茶樹蟲害,是在舊曆年前,不只葉部受害,樹幹底部也有茶天牛導致的損傷。
茶改場魚池分場分場長黃正宗認為,「假如讓茶樹適當休息,新芽自然生長,就能復茶樹生機。」因此為了保護茶樹,開辦七年的山茶標售計畫,今年暫停。
六龜藤枝部落的陳孫麗花,和家人在原住民保留地的香杉林下,種台灣山茶,這是與林試所合作的林下經濟試辦計畫。她說,「照理講,造林地樹林底下,不能有農業的超限利用,像是山茶、果樹都不能種,可是現在林試所願意輔導林農嘗試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種植山茶,只要試驗成功,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
負責林下經濟計畫的林試所育林組組長何政坤進一步說明,「這個計畫最重要的四大原則,就是不干擾林木的生長、不影響林地環境,不准施用化學肥料與農藥,我們想要測試出,經營山茶這種森林副產物,到底對林農的收入有沒有助益?」
計畫執行至今第三年,林農一年的林業收益,從二十萬增加到五十萬。而在微氣候氣象站和沖蝕樁的長期監測下,香杉林的生態系統沒有被過度干擾,水土保持狀況也很穩定。陳孫麗花表示,以前大雨一來,森林邊坡的土地很脆弱,容易被沖蝕,不過種了這台灣原生山茶樹後,邊坡土壤流失的情況減緩很多。何政坤強調,台灣山茶是台灣森林的原生物種之一,林下經濟的做法,是把它變成人工栽培的方式,一方面保護森林環境,另外又發揮台灣特有的森林遺傳資源。
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評估的世界植物紅皮書中,台灣山茶是易受害的稀有等級,在此同時,民間和官方不約而同進行育種和保種。像是阿裕師的私人苗圃,已經成功培育兩千多株的山茶實生苗。阿裕師說,「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種於農,山茶種原對農業非常重要,也是品質來源,所以我要育這個特別選過的山茶苗。」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後方,有好幾棟溫室建築,副研究員林文智帶我們走進一間不甚起眼的溫室。他說明,會選在這個地方育苗,主要因為溫室環境比較穩定,每隔十分鐘到十五分鐘,自動灑水系統就會噴霧三十秒到一分鐘,讓整個環境的溼度維持穩定,提高山茶種子的發芽率。
十八羅漢山的天然美景、台27線的人文風情、扇平森林園區的生態資源,這些都是山林賜予人類的寶藏。山茶在山上,是森林生態系的一員,到了山下,經過萎凋、殺菁、靜置、發酵與烘焙,成為人們口中的瓊漿玉液。
如今,台灣山茶逐漸發光,再次體現山林與人的對話:人上山、茶農上樹,考驗的是人的平衡與茶樹的韌性,唯有人樹合一,才能獲得甜美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