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郊區的象牙公園,沒有象牙,也沒有綠樹,它是一個居住了二十五萬人的大型聚落,聚落裡半數以上的居民沒有工作,大多數人居住在由鐵皮搭蓋而成的小屋子裡,不但沒有水,有些甚至沒有電,居民都在等待工作與外界的救助。
然而在2002年,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裡,象牙公園卻成為南非邀請各國代表參觀的永續發展案例之一,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996年,在當地的生態城市信託基金會的協助之下,一個與自然環境共存共榮的生態城市計畫案在此展開。5年後,在專業團隊與政府部門的協助之下,失業率高達50%的象牙公園的核心區域,由地方居民親手創造出兼具示範性質與公共空間機能的生態村,已具備生態城市的雛形。外界資助居民一天五十五塊南非幣的薪資,折合台幣不到二百塊,但是對於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的失業居民來說,能有工作已是很大的滿足。
幾十年來,台灣跟隨著西方國家的工業經濟發展,同樣地也將犧牲環境的代價移植進來,卻把它當作是求得經濟與生存發展中無可避免的過程。然而南非卻已跳脫出僵化的發展歷程,學習最先進的環保科技,開創屬於南非特有的新局面。
遠在南非,象牙公園正由生態村邁向生態城市,創造一個從沒有人見過的、只存在他們腦海中的家園樣貌;近在台灣,我們想要的美好家園,又是什麼模樣呢?